正文 論經濟類報紙的社會化視角(1 / 2)

論經濟類報紙的社會化視角

報刊經緯

作者:付敬 王蓉

【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和日益完善,市場經濟因素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日益激烈的報業競爭使不少經濟類報紙開始轉變思路,探索“社會化視角”這一新出路,《經濟觀察報》在這點上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嚐試。本文以該報的“社會版”為例,從具體表現、必要性和具體做法三個方麵來討論經濟類報紙的“社會化視角”。

【關鍵詞】經濟類報紙 經濟新聞 社會化視角

我國專業化經濟報紙快速成長,發展至今已有170多種,競爭十分激烈。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少經濟類報紙開始積極轉換視角,力求使自己的報紙以全新的姿態和麵貌特立於一堆經濟類報紙中。於是,經濟類報紙的“社會化視角”便初露端倪。《經濟觀察報》在這點上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嚐試,並憑此迅速成長為中國經濟類報紙的翹楚。

一、經濟類報紙“社會化視角”的表現

1、《經濟觀察報》簡介

《經濟觀察報》是創刊於2001年的大型經濟類周報,被英國的《衛報》稱為“今日中國與眾不同的聲音”。它在經濟類報紙中以評論見長,善於從宏觀上把握經濟發展總體態勢,喜歡把所有的經濟問題放在整個社會體製、文化以及全球化框架中觀察報道,從而形成了以“談觀點”為主的精致大氣的“京派”特色,給讀者的感覺常常是“立意高遠,充滿了社會感和曆史感”。

2、社會版“社會化視角”的表現

(1)版塊按社會框架劃分

經過幾次改版,《經濟觀察報》最終確立了九大版塊,具體版麵設置為(見右表):

其中社會版是屬於“中國”版塊中的一個固定版麵。從以上版麵設置可以看出,與其他經濟類報紙常用的按經濟行業劃分版塊的方法不同,《經濟觀察報》另辟蹊徑,按照社會框架來劃分版塊,從國際、國內、財經行業、社會時評、生活方式的角度設置版麵,帶有鮮明的“社會化”特征。它摒棄了單純的“經濟意味”,帶有很強的“社會意味”。《經濟觀察報》視野放得很開闊,跳出了經濟類報紙經濟行業的框架,站在社會的高度來宏觀地觀察經濟事件和經濟現象,更關注社會的整體走向。

(2)報道手法呈現“經濟新聞社會化”特點

所謂經濟新聞社會化,是指“把新聞的視線從經濟活動、事件本身拉開,把經濟活動放到一個更為廣闊的社會背景中進行透視和解讀”。在報道視野上,改變了過去那種局限於經濟領域,圍繞著經濟建設來報道經濟的做法,力求從經濟與社會的結合處來尋找經濟報道的視點,“用社會的視角來解說經濟現象”。

如2011年9月12日社會版新聞《湘潭“全民養豬”退潮》。當時正出現豬肉價格大幅度上漲的現象,《經濟觀察報》並沒有簡單地將“豬肉價格上漲”單純當做一個經濟現象來報道,而是將報道轉向“大好的價格形式下養豬戶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紛紛萌生退意”這個社會心理視角,關注養豬戶的生存狀態。

(3)報道效果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

從《經濟觀察報》一貫的風格來看,其“更注重目標受眾,進一步從宏觀上滿足經濟事件乃至社會事件的深層麵需要,偏重的是做影響,追求社會效益”。

這一點在《經濟觀察報》名噪一時的《溫州沒有奇跡》係列報道中有深刻的體現。“7·23溫州動車事故”發生後,包括社會版在內,《經濟觀察報》頂住層層壓力,用了整整八個版麵具體而詳細地報道了這場悲劇的始末。八個版麵不但份量厚重,而且直指鐵道部的失職和部分媒體的失語,反諷中國經濟盲目地追求快速而忽視質量的現象。讀者紛紛評論《經濟觀察報》是“真正敢於說真話的報紙”。

由此可以看出,《經濟觀察報》社會版注重的是對社會效益的追求,承擔起了媒體該有的社會監督的職責,傳播了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二、社會化視角的必要性

1、新形勢下經濟新聞改革的需要

傳統的經濟新聞普遍有兩個明顯的不足:一是報道的領域狹窄,僅僅局限於幾個單純的經濟活動和現象;二是專業性太強而缺乏可讀性,常用呆板生硬的數字、術語和概念充斥版麵。這導致了經濟新聞的滯慢,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經濟新聞的巨大需求。

在這種形勢下,經濟新聞社會化順勢而出,是市場經濟時代的召喚和曆史的必然。它彌補了傳統經濟新聞報道的不足:它題材廣泛,以社會新聞的筆法寫經濟新聞,改變了經濟報道幹巴巴硬邦邦的枯燥,服務性、可讀性、貼近性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