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家壩精神的理論思考與踐行(2 / 2)

4、尊重規律、綜合防治的科學治水精神

從毛澤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國家不斷加大對各項治淮工程的投入,不斷地增強了淮河防汛治水的科學性;而且,政府還通過統一規劃,提供建房補助等手段,幫助行蓄洪區群眾搬遷到新修建的水、電、路、橋、電視、電話等基礎設施配套的4個保莊圩,加固了136個安全莊台,使濛窪洪區群眾的生命安全有了根本性的保障。在多年迎戰洪水的過程中,人們逐漸意識到必須尊重自然規律,理出了“人給水讓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治水思路。現在,蒙窪蓄洪區啟用時,再也不用臨時轉移群眾,蓄洪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有了根本的保障。過去的王家壩水文站測水位、雨量靠人工,報汛靠的是電報、對講機,測流速靠的是小木船,測一次流速要花半天時間。現在淮河上空基本形成了衛星、雷達監測網絡,可以全天候監測雨層分布和強度,“足不出戶”即可隨時監測各重要閘壩情況,組織異地防汛會商。這些手段的運用,讓防洪工作心中有數,把確定開閘蓄洪和攔蓄洪水數量的盲目性降到了最低點。與科學防控相一致,蓄洪區人民在洪災磨礪中,進行了許許多多化害為利的智慧探索。“種淹不死的,養水上漂的,撈水中有的”。特別是蓄洪區窪地裏隨處可見、耐澇經泡的杞柳,更是成了蓄洪區群眾的“搖錢樹”,利用豐富的杞柳資源,發掘、傳承具有500多年曆史的阜南柳編傳統工藝,洪區群眾為主的上萬種柳編產品,遠銷北美、西歐、東亞、東南亞等60餘個國家和地區,阜陽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柳編之鄉”,柳編也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王家壩精神的踐行

每個部門、每個人都能在王家壩精神中找到自己的實踐點,“王家壩精神”是一麵鏡子,各級黨員幹部和群眾都應該經常拿它來照一照自己,在對待利益選擇時,自己能否做到犧牲與奉獻?在自身發展上能否做到堅強與拚搏?在一方有難時能否做到同舟共濟?在謀求發展、完成本職工作中能否講究科學、尊重規律?因此,要在全社會開展踐行王家壩精神的活動,各單位、各部門都要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比對王家壩精神內涵和外延,以實際行動踐行王家壩精神,使王家壩精神真正成為阜陽人民行動的最高道德要求。

1、建立好王家壩精神的宣傳隊伍和研討隊伍,充分發揮新聞媒體、黨校和學校等輿論陣地的作用,開展好有深度、有聲勢的理論研討會。

2、宣傳好王家壩精神。要利用新聞媒體正在開展的“走轉改”活動,挖掘基層先進典型,特別是要充分利用阜陽260萬人在外務工的農民工和阜陽市內外在校的學生,通過他們宣傳好王家壩精神這張名片。要創新方式促進王家壩精神的宣傳,如創作一些電影、電視劇、小說、報告文學、歌曲和戲曲等。

3、開展好係列活動,通過活動如評選助人為樂、誠實守信和愛崗敬業等精神文明先進人物的評選,使踐行王家壩精神深入人心。

4、結合好正在開展的各項活動。踐行王家壩精神要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經濟社會發展、改革開放和公民素質的提升活動結合起來,特別是誌願者服務活動,讓學雷鋒活動常態化。

王家壩精神是阜陽發展的動力,阜陽人民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與創新,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淮河上下遊之間和諧發展的新路子,這種科學發展、共創和諧的精神,正是王家壩精神寶貴的時代特征。王家壩精神必將激勵我們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作者單位:阜南縣中醫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