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家壩精神的理論思考與踐行(1 / 2)

王家壩精神的理論思考與踐行

政工園地

作者:王鵬

溫總理概括的“顧全大局、自強不息、同舟共濟、科學治水”的“王家壩精神”,已被阜陽市確立為“城市精神”,這不僅是對安徽阜陽王家壩,同時也是對安徽省,對淮河流域,乃至整個中華民族一種偉大精神的科學提煉。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後,在全國各地都在提煉地方核心價值觀的時候,對“王家壩精神”的理論思考,有助於人們深化對這個具有時代特色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必將為阜陽市的改革開放與科學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一、王家壩精神的淵源

濃厚的文化底蘊是王家壩精神產生的思想基礎。王家壩精神植根於阜陽特有文化的沃土中,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曆史文化的傳承。當人們提起這種精神,質樸善良、誠實守信、同心同德、自強不息、創業創造、不畏艱難、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等詞彙就會自然流淌出來。

阜陽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貢獻是王家壩精神的思想源泉。出生在淮河岸邊的三國名將呂蒙,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生於臨泉的薑子牙被儒、道、法、兵、諸家拜為鼻祖,史稱“百家宗師”。潁上人管仲所著的《管子》,內容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地理、經濟和農業等方麵的知識。而在阜陽為官的晏殊、歐陽修、蘇軾等文壇大家,既用其豐富的知識熏陶了阜陽人的文化素養,也為豐富我們民族的思想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從淮河岸邊走出了文學大師戴厚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太和人苗秀俠,安徽省文聯21名簽約作家中,阜陽人就占了5名。阜陽文化具有多元性、融合性的特點,既有黃淮文化的交彙、南北文化的融合,也有老莊文化的積澱,更有西湖文化的滋潤,可謂博大精深、絢麗璀璨。所有這些蘊育了新時代的王家壩精神。

曆史的變遷更是賦予了王家壩精神特殊的內涵。每次在洪峰到來的緊要關頭,王家壩人民都堅決執行蓄洪命令,聽從指揮,按時分洪。1953年建閘以來的12個洪水年份裏,王家壩共開閘蓄洪15次,蓄洪區內1.18萬畝耕地反複化為一片汪洋。承受了一次次災難,做出了一次次犧牲,換來的是整個淮河抗洪的勝利。

二、王家壩精神科學內涵的理論思考

1、舍小家、為大家的顧全大局精神

“舍小家、為大家的顧全大局精神”,是社會主義國家理想信念、價值標準的具體體現。舍小家,舍的是王家壩地區的小家;為大家,是減輕淮河上遊和下遊抗洪的壓力,是顧全國家的利益,是顧全全國人民的利益,這正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體現,是社會主義價值理念的實踐。這種無私奉獻的偉大品質都來源於江淮兒女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是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血管中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王家壩精神的核心,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和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思想根基。正是王家壩人的無私奉獻和犧牲,換來了整個淮河流域的安瀾。

2、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自強不息精神

“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自強不息精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光榮傳承,是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的一個縮影。王家壩人不僅與洪水抗爭了50多年,而且每一次洪災過後,沒有“等、靠、要”,他們總是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下,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取得了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近年來,王家壩人因地製宜,走水路、發水財、“反彈琵琶”念水經,大力發展柳編、板鴨、黃沙等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這種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對付災難、醫治災難創傷和痛苦的最好藥劑,也是中華民族精神薪火相傳的動力。

3、軍民團結、幹群同心的同舟共濟精神

“軍民團結、幹群同心的同舟共濟精神”,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鎮、村幹部黨員的本質體現,哪裏人民有困難,他們就出現在哪裏,哪裏洪堤有危險,他們就戰鬥在哪裏。不僅守護著百裏長堤,還從衣、食、住、行、防病、治病等方麵關心群眾。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優勢。蓄洪以後,黨員幹部主動到抗洪現場成立臨時黨支部,全麵負責救災安置,“一個莊台一個支部,一個支部一座堡壘”;武警戰士組成水上搶險突擊隊,隨時準備搶救被困群眾,解放軍不僅出動官兵搶險抗洪,還出動飛機、軍艦參與救災;醫務工作者組成醫療隊全部進駐蓄洪區,開展疫苗注射、消毒和常用藥品發放等工作;保莊圩裏還有一支老年誌願者隊伍,人們自覺地互幫互助;大批麵粉、大米、衣物等運到每一個居民點;為蓄洪區群眾的募捐活動在全國進行,一批批帶著各地人民深情的資金和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王家壩災區,使王家壩人感到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全國人民一道演繹了一幕幕與洪水搏鬥的曆史畫卷,共同譜寫了王家壩精神。因此王家壩精神是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精神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