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師資構成呈複合性
由於英國各傳媒院係都積極的與媒體產業保持聯係,因此經常有媒介機構、企業、政府和國際組織任職的高管們來為學生開講座或者授課。他們講座內容經常涉及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案例,亟待解決的當前熱點難點問題等,很受學生歡迎。同時各學校也常邀請一些產業實踐者和在各媒體工作的校友回母校與學生交流,這對學生了解媒體工作的方式以及職業生涯的規劃頗有裨益。
普遍而言,英國高校在引進教師時會采用“雙軌製”,也就是招聘具有博士學位、以理論研究見長的教師,同時也招聘具有多年從業經驗、以實務見長的教師,並且對兩類教師采取不同的考核和評估標準。這種複合型的師資隊伍能有效的減輕困擾傳播學教育業界和學界難融合的現象。另外,英國的師資構成較為國際化,其學生結構更呈現出國際化特征,約50%的研究生是外國留學生。對於新聞與傳播學教育而言這一特征也成為了一定的優勢,一方麵,學生構成的國際化特點帶來的文化間的相互融合,增加了彼此了解不同文化的機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以及對於新聞與傳播學領域的重要概念的多元文化理解。另一方麵,新聞傳播學科本身具有非常鮮明的跨學科性質,而國際化的趨勢更有利於培養寬口徑、複合型的傳媒人才,也有利於對於傳媒實踐的深刻理解。
4、評估反饋體係較為完善
在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中,考核評估體係較為多樣化,通常不以期末的考試成績作為單一的評估標準。學生每修完一門課,老師都會給出評定成績。但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方式並不是期末考試,而是根據學生的論文(多為理論課)、作品(多為實踐課)等做出綜合評價,而且多為複合式成績,也就是由幾種成績所占的百分比算出最後的結果。
在實踐課上,老師會根據實際操作,作品,個人和團體設計方案和工作日記等綜合起來評定成績。而理論課則常常結合主題演講、小組合作的方式給出一部分成績,最後再加上論文的成績來作為評定理論課的成績。期末時,英國高校的學生一般會收到各個課程的評估問卷,用以調查每一教學模塊(model)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意見、建議。這份問卷設計得較為詳細,不僅涉及課程安排,授課質量,而且還會涉及到教學設備、試驗設備、圖書館資料、學習場所等內容。學生的反饋意見將由學院再組織討論,被認為需要修改的地方則在下一學年執行,由此不斷促進教學效果,完善教學質量。
結語
英國的國家體製、教育機製都與我國不同,但是中英兩國的新聞教育體係也有一定的共同點。比如兩國的新聞教育都植根於實用的職業培訓,把新聞報道、寫作和編輯等實踐性訓練作為培養學生的核心課程,同時也都要求學生對實踐活動進行思考等。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新聞傳播學學界正不斷縮小與歐美國家的專業教育差距,各高校積極通過聘請業界精英到學校任教,加大實驗室投資,更改課程設置等各種途徑來促進新聞傳播學的發展。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新聞傳播學教育將更加完善,為學界業界培養出更多複合型的新聞傳播學學子。
參考文獻
①詹姆斯·庫蘭、米切爾·古爾維奇編,楊擊 譯:《大眾媒介與社會》[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2
②鍾新、周樹華 主編:《傳媒鏡鑒》[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35
③張詠華,《英國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一瞥》[J].《新聞與傳播教育》,2006, (10)
④謝菲爾德大學官網,http://www.sheffield.ac.uk/journalism
⑤萊斯特大學官網,http://www2.le.ac.uk/departments/media/about
⑥崔清活,《中英傳播學教育比較研究——傳播學曆史的發展與演變》[D].上海:複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63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