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民新聞探析(1 / 2)

公民新聞探析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秦茜 陸琦

【摘 要】公民新聞的概念承襲20世紀90年代美國盛行一時的“公共新聞”理念,其理論思想來源於芝加哥學派的思想家杜威以及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二代旗手哈貝馬斯。在本世紀初,“公民新聞”的思想被引入中國。但就社會機製和公民意識等方麵,中國的特殊情況決定了“公民新聞”這個泊來品在當下的中國並沒有發育的土壤與氛圍。

【關鍵詞】公民新聞 公共領域 社會責任

一、 西方公民新聞產生的背景

1、“公共新聞”運動興起

按照夏恩·鮑曼與克裏斯·威利斯在《We Media》一書的定義,“公民新聞(civic journalism)”就是“公民個體或群體搜集報道分析和散布新聞或信息的行為,在提供一個民主社會需要的獨立可信準確廣泛及其他相關信息”①。這裏所謂的“公民”,是特指以往沒有充分機會參與媒體專業運作的普通人。通俗地說,“公民新聞”就是指來自公民的非專業的新聞報道。

公民新聞是1988年美國國內“公共新聞”(public journalism)運動的承襲, “公共新聞”的報道模式是由媒體發動公眾討論、尋求公共問題的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公眾由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與傳統媒體進行互動,討論公共事務,促進社會的發展與民主政治的完善。

這場新聞運動以傳統媒介為核心,以“重振社區精神”為口號,以“提高報紙的閱讀率、增強讀者的社區聯係感、改善民主運運的品質”為宗旨,在實踐中對美國新聞媒體乃至美國社會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發展到今日,西方國家政治機構運作穩定,公民對於國家層麵的大政治議題開始漸漸地不再關注,轉而對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本地議題進行持續地參與,由此公民新聞更多地轉化為社區新聞這一模式。②總之,社區公民新聞在西方民主政治國家高度發達的背景下,其目的從政治上來講是為了適應公民對國家政治高端事務日益淡漠的狀況,從新聞操作上來講則是新聞組織和公民在自媒體時代下的雙贏。

2、自媒體傳播技術的完善

在技術層麵上,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發布終端也在不斷變化,以web2.0為基礎的新媒體,如推特、Facebook、微博等,使媒體由“我們的媒體”向“我的媒體”轉變,我們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我們隨時可以將自己經曆的,或者是看到的事件以最快速度發布,並隨時互動,這樣,接受者與傳播者之間涇渭分明的界限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為直接的信息發布及互動。 “讀者和觀眾現在有更豐富的可供選擇的新聞來源渠道, 他們越來越自信, 也越來越喪失對傳統新聞媒體的敬畏”。③在此基礎上,公民新聞的理念得以迅速的發展起來。

公民新聞承襲了公共新聞的思想,但與公共新聞運動不同的是,美國的這場公共新聞運動仍舊是由傳統媒介主導的,而公民新聞則將話語權下移到公眾,公眾成為新聞發布的主體,而不僅僅是公共新聞運動中的配角。從新聞報道模式上說,由媒體發動公眾討論、尋求公共問題的解決方案的“公共新聞”模式,進入到普通公眾可以不依賴大眾媒體, 自主發表觀點, 形成輿論甚至組織, 進而影響媒體、 影響公共事務決策的“公民新聞”模式。

二、公民新聞產生的理論基礎

公民新聞學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初美國哲學家杜威與記者李普曼之間的著名辯論。李普曼認為,報刊應該把社會中消息靈通的專家們最好的意見和思想準確地傳播到公民中,這樣才能正確引導輿論。杜威則認為,隻有公民們自己最清楚什麼對他們來說才是最需要的,專家們不論有多麼靈通的消息,都不能替公眾作最佳的判斷,公民有能力和智慧判斷公共事件。杜威的理念奠定了公民新聞學的理論基礎。③而杜威的這種思想是基於這樣的假設“人是有理性的,人能夠通過理性辨別真假善惡,人的本性決定了人最終會追求真理,摒棄謊言。”這個理性原則也是自由主義新聞理論的哲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