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國際傳播受眾意識的缺失及對策(2 / 2)

二、如何提高我國國際傳播的受眾意識

1、及時迅速,自信主動

有新聞的地方就有媒體。對於一個國家的國際傳播來說,更應該是這樣。傳播提速實質上是今天新聞的基本特征,新聞不再是昨天發生、或幾小時之前發生,而應該是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新聞的報道時間至關重要。從許多方麵看,中國在國際傳播中還缺乏這樣的意識。

例如,近來國際媒體在涉華報道中,除了食品安全問題,“烏坎事件”成為外媒聚焦的熱點,中國媒體的失聲和政府新聞發布的滯後也是國際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由於中國沒有及時發聲,在重大事件的報道中,報道議題和輿論走向的主動權往往被國外媒體控製。而國際媒體大都采用美聯社和路透社的報道,很少有新華社的聲音,反而有大量引自微博的聲音。因此,加強中國主流媒體的傳播速度,發出自己的聲音在當今全媒體的時代顯得無比重要。

2、重視事實,內容營銷

在全媒體視野下,內容依舊為王。在當今西方經濟危機造成衰落的形勢下,我們不僅要“向西看”,而且要“往北走”——要在傳播內容上走自己的路。例如,建立自己的媒體資源管理係統成為數字化時代的重中之重,以英國BBC新聞中心為例,一個記者采集的素材要經過1500個編輯的再加工,這是內容為王的關鍵,也是草根媒體不具備的優勢。

不僅如此,在當今新媒體的時代下,觀點泛濫,事實奇缺。因此中國的國際傳播不僅需要傳播觀點,而且需要傳播更多的事實,在內容方麵要更加具有貼近性。在全媒體時代,任何一次傳播都要有全球觀念,考慮到全球範圍的受眾。在內容上,不能一味的延續上綱上線,不需要太多生硬的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來表明觀點,而是需要細致、飽滿的事實來說明,讓受眾自己去感受事實,從中提煉觀點。

3、協同運作,整合傳播

全媒體時代,中國的國際傳播需要多媒體的平台,多渠道、全方位的傳播。社會各個階層內部訴求的分化,表現在信息傳播領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受眾變成了分眾,傳統意義上的一般廣播變成了現在的分眾傳播,原來是點對麵,現在是點對點。大家所熟悉的受眾概念慢慢被取代成為“閱聽人”⑤。因而,運作協同,整合傳播在中國國際傳播中尤為重要。未來的媒體可以向個人信息平台和家庭信息平台、甚至社區信息平台這些新興的定製信息方麵發展,未來的媒體競爭,也越來越趨向於平台競爭。

因此,中國的國際傳播需要進一步打造多元化的傳播平台,從大的方麵來說,是政府、媒體、企業乃至個人的共同協作;從小的方麵來說,是電視、報紙、網絡、手機等媒介載體的整合傳播。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全媒體視野下,中國的國際傳播受眾意識的缺乏,導致傳播效果較差甚至適得其反。因此,在現階段,提高中國國際傳播中的受眾意識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①http://www.telegraph.co.uk/

news/worldnews/asia/china/8991999/Chinese-dragon-stamp-draws-fire-for-scaring-the-world.html

②陳紹華,《話說龍年郵票設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4

73a801012kvx.html

③④丹尼斯·麥奎爾:《受眾分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3-29

⑤臧海群,《走向綜合、全麵的閱聽人理論》[J].《新聞大學》,2005(3)

(作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李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