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深挖消費者市場,避免與數字出版市場的直接競爭,開拓非競爭性消費者市場。數字出版業追求的是規模效應和範圍經濟,其對出版內容的選擇往往是依據消費者數量的多少而定的,否則很難實現盈利。從這個角度來說,數字化出版不可能完全替代傳統出版市場。如果傳統圖書出版業能夠專注此類市場,在保證內容質量的基礎上,挖掘紙質載體外在形式的符號價值,考慮特定消費的需求,定位於高端消費,最大限度開發有限消費的無限價值,必能實現高額的利潤回報。
3、向數字化市場延伸,為消費者提供更大附加值
產品延伸作為目前市場獲取利潤的重要手段,無論是由傳統的出版物向數字化市場延伸,還是由數字化市場向傳統出版市場延伸,都是為了提高文化產品的附加值,最大程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許多流行文化產品首先是通過數字媒體推廣並流行開來的,但這些產品在經曆了消費者的初次消費後,更多的是對喜歡的內容購買紙質版來收藏或日後懷舊,以期獲得精神上的再滿足。也有越來越多的數字化產品生產商,為了向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附加價值,他們對數字化產品的紙質化延伸,並不是簡單複製,而是進行再創作,以適合紙質印刷這種特定形式和消費者的閱讀習慣。而對於一些通過數字出版不能實現盈利的文化產品,也可以通過數字化的形式向消費者進行傳播,以引導消費者購買印刷版產品。消費者在消費數字化文化產品以實現功能性需求之餘,也需要通過對同樣內容的傳統出版物進行“占有”,以滿足消費欲望。數字出版物與傳統圖書出版互補互存,將會在使用價值和符號價值層麵上共同滿足消費社會的文化產品消費需求。
總之,雖然隨著傳媒業的數字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出版載體實現了數字化的形式,對傳統出版業市場帶來了極大挑戰。但正如廣播、電視的出現並沒有造成書籍和報紙的消失,數字出版業的出現,並不會完全替代傳統出版業,它們將會以優勢互補的方式並存發展。隻要傳統圖書出版業能夠進行不斷創新,著眼於消費者的現實需求,把“以消費者為中心”作為自身發展的出發點,充分挖掘當代消費者對傳統圖書需求的關鍵所在,必能在數字化出版市場的挑戰下找到適合自身的市場著力點,走出新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①琚林勇,《傳統出版:發展正未有窮期》[M].《編輯學刊》,2009(1)
②畢華,《傳統出版與網絡出版的優勢互補探析》[M].《鹽城工學院學報》,2009(4)
③王洪建、邊瑤,《傳統出版的數字藍海——基於藍海理論框架分析》[M].《出版科學》,2009(4)
④王旭坤,《傳統書業在數字出版中的可為空間》[M].《中國出版》,2010(11)
(作者:西藏民族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