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論視角下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兩周年媒體報道分析
調查研究
作者:陳健
【摘 要】今年正值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兩周年,新疆的各大媒體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專題、專版報道,本文選取了目前新疆地區市場化程度最高的都市類報紙《都市消費晨報》為例,采用框架理論視角分析其對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兩周年紀念報道框架,並嚐試思考如何改進報道。
【關鍵詞】框架理論 新疆工作座談會 《都市消費晨報》
2010年5月17日至1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會議全麵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發展和穩定工作取得的成績和經驗,深刻分析新疆工作麵臨的形勢和任務,進一步明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新疆工作的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工作要求,對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了戰略部署。①
今年正值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兩周年,新疆的各大媒體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專題、專版報道。本文選取了目前新疆地區市場化程度最高的都市類報紙《都市消費晨報》為例,擬采用框架理論視角分析其對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兩周年紀念報道的框架、特點。
一、框架理論介紹
一般認為框架理論最早來源於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柏特森(Bateson,G),後來社會學家戈夫曼將“框架”概念引入社會學,他在1974年出版了一本題為《框架分析:關於經驗組織的一篇論文》(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的書,認為框架是屬於個人“解釋的圖式”。通過這麼一個圖式,每個人可以發現、了解、確認和區分信息或事件。②
之後在七八十年代框架理論被引入大眾傳播研究領域。最有影響的是吉特林於1980 年出版的《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他不僅運用框架理論對大眾媒介與1960 年學生運動之間的複雜關係進行了剖析,還在戈夫曼的基礎上將框架概括為一個持續不變的認知、解釋和陳述框式,也是選擇、強調和遺漏的穩定不變的範式。③
總之,隨著框架理論的發展,框架的概念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那些事實、觀點能否進入框架的選擇,即吉特林所說的選擇強調遺漏;二是如何建構這些事實、觀點等進入框架建構範圍內的“材料”。
二、研究問題及方法
重大紀念性報道一直是媒體進行報道的重點,也是體現媒體實力的重頭戲,本文主要以《都市消費晨報》為例研究其是如何建構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兩周年報道框架的?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台灣學者臧國仁先生所提出的框架分析策略。臧國仁先生將框架進一步劃分為高層次結構、中層次結構以及低層次結構。框架的高層次結構,是指對某一主題事件的定性;中層次結構, 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曆史、結果、評估等;低層次結構,是指框架通過語言或符號所呈現的具體表現。④
本文選取了《都市消費晨報》自5月8日至17日期間開設的專版“喜迎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兩周年——天山南北看巨變”中35篇文字報道和1組高清圖片報道(包括5月17日當天製作的32版的特刊《巨變》),以此為基礎在高層次結構上進行報道主題的分析,中層次結構上進行信源、報道結構的分析,低層次結構上進行修辭結構的分析。
三、研究內容
(一)高層次結構:報道主題分析
此次《晨報》關於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兩周年的報道都是在專題“喜迎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兩周年——天山南北看巨變”之下的,通過閱讀、分析這些文章可以清楚的確認這一宏大的主題。那麼這一宏大的主題是怎樣建構起來的呢?“從理論上,我們認為高一級或更高一級的宏觀命題可以從更低一級的微觀命題或宏觀命題中推導出來。”⑤也就是說,在具體的新聞報道中,一個宏大的主題往往可以被分解為具體的微觀主題,這樣做不僅可以將抽象的主題具體化,而且更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加姆森等人就把框架定義為是一個起到中心組織作用的概念,⑥據此本文把報道主題分為各行業基層人員的奮鬥、奉獻,民生改善,政府、企業重大項目建設,內地省市援疆,慶祝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兩周年活動、回顧成就、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文化產業6個主題。各主題涉及的報道篇數及在總體報道中所占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