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的畫外音由親曆采訪的記者直接配播,由於記者的普通話標準程度與央視主播相去甚遠,因此在這些報道中不乏帶有地方口音的畫外音,例如在《鍾點工賀宏梅:在都市裏尋找幸福》這則報道中的記者帶有明顯的南方口音,這在中央電視台的新聞中是前所未有的。在不影響信息接受的前提下,記者帶有親身經曆的敘述更讓受眾感覺平等且真實親切。口語化群眾化的語言與過去書麵化的語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劉雲山同誌在“走轉改”會議上說道“要善於用普通百姓的視角觀察問題,用群眾樂於接受的方式闡述觀點,平等交流、平易近人,防止居高臨下、自說自話。要多用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語言,多一些短話、實話、新話,少一些大話、空話、套話,讓人們愛讀愛聽愛看,實現最佳宣傳效果。”②《走基層·勞動者》的每一則報道都像是在向觀眾講訴一個故事,沒有過分誇張的渲染,沒有脫離實際的話語,通俗易懂,親切自然,而以往字正腔圓的播音員難免會讓觀眾感覺嚴肅,產生距離感。
三、貼近生活——報道內容立體化
雖然勞動者的報道以展現人物工作為主要目標,但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鮮活的人物不是僅僅通過工作一個側麵就能夠展現出來的。一直以來,人物報道強調人的回歸,隻有把報道對象當作一個人來進行觀察、描述、評價,從各個側麵著手挖掘,才能將人物形象刻畫得飽滿。以往的《勞動者之歌》報道都全力報道了勞動者的工作狀況,表現了他們愛崗敬業的精神和先進的工作技能,對他們的生活方麵卻涉及得極少(表6)。而《走基層·勞動者》中對勞動者的報道涉及他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麵,采訪地點除勞動者的工作地點,還到勞動者的家中對他們工作之外的生活狀態進行適當報道,展現其腳踏實地、樂觀向上的人生價值。采訪燒烤師傅沙健微時,記者去他7平米的出租房,跟隨他去音樂派對表演,展現了進京務工人員對夢想的執著追求,這是對一大群北漂的追夢者生活的真實寫照;采訪煎餅小商販時,記者在與她聊天的過程中,得知她的心願是盼望兒子早點娶媳婦。很多普通勞動者也許沒有偉大崇高的理想,但是他們腳踏實地地工作,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子女,這也是中國廣大身為父母的勞動者的心聲。采訪關角隧道項目工作人員時,記者采訪了一對因為愛情而來的夫妻,對他們在艱苦環境下平凡但美好的愛情生活進行了描繪。這些新聞報道對人物的生活進行深入挖掘,從各個不同的側麵入手,不但豐富了報道內容,而且讓報道對象得以立體化的呈現。因此《走基層·勞動者》中的人物除了具有克己奉公、愛崗敬業、工作先進等同一性,還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這些個性化、立體化的人物才能讓觀眾喜歡並留下印象記憶。同時內容的豐富程度也決定了新聞的時長有所不同(表7)。
為了從不同的側麵塑造立體化的人物,《走基層·勞動者》還使用了大量的同期聲。電視新聞報道本身就能讓觀眾見其人、觀其物,同期聲又讓觀眾聞其聲,使新聞更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經驗,讓觀眾自然而然地進入一個再創造的現實生活的世界。畫外音是從記者的角度對報道對象進行描述和形容,而同期聲讓人物自己說話,更能反映報道對象的思想和情感,有助於觀眾進一步了解他們的精神風貌和內心世界,也有助於新聞人物形象的塑造。《走基層·勞動者》采用的同期聲更像紀錄片,報道完整地呈現了記者與勞動者交流的過程,這種有問有答的互動方式更加自然流暢,並且雙方的交流是在勞動的過程中或去勞動的途中以聊天的形式自然而然地進行的,報道對象以相對接近生活的狀態麵對鏡頭,也更加真實地展現了他們的性格。而過去報道中的同期聲截取的大都是勞動者一本正經地回答記者問題的片段,難免遇見采訪對象表現緊張,給人以背書的感覺,這種程式化的表現稍顯呆板,千篇一律,在展現報道對象個性時十分不夠。
參考文獻
①張桂蘭,《三思典型人物報道》,[J].《青年記者》,2010(2):29-30
②《紮實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J].《中國記者》,2011(9):8-10
(作者單位:南昌廣播電視台)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李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