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三貼近”看人物報道如何改進(1 / 2)

從“三貼近”看人物報道如何改進

業務探索

作者:李良生

【摘 要】本文選取了央視新聞頻道《走基層·勞動者》和《勞動者之歌》各50篇新聞報道,對比二者在人物報道方式上的不同。通過分析得出在“走轉改”活動下的勞動者新聞較以往的報道有很大的改進,主要表現為“三個貼近”:更貼近群眾——廣深化的人物選取:更貼近實際——平視化的報道角度;更貼近生活——立體化的報道內容。

【關鍵詞】走基層 人物報道 勞動者

2011年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門從新聞戰線目前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出發,部署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推出《走基層》係列報道,強調采用“放平視角、深入探訪”的報道方式,以記者的觀察與體驗反映基層百姓的所想所感。《走基層·勞動者》是其中的一個人物報道版塊。早在2006年,中宣部就組織過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等新聞單位推出了《勞動者之歌》專欄,目的是通過報道工作在與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基層一線的基層勞動者的事跡,反映全國範圍內各類勞動者的工作、生活實際。這一專欄開播後一直播放勞動者報道。兩者相比,在“走轉改”活動的推動下央視的人物報道得到了有效的改進。

一、更貼近群眾——廣深化的人物選取

群眾路線一直是新聞界秉持的優良傳統,基層擁有最龐大的群眾數量。《走基層·勞動者》的主人公都是來自最基層的人物代表,它的人物選取具有更廣泛更深入的特點。首先,報道對象在全國範圍內的分布和城鄉分布上更廣泛更均勻,尤其是城鄉分布(表1、表2)。在過去的勞動者報道中,媒體在對象的選擇上存在一個誤區,報道中農村及偏遠地區的勞動者占了近三分之二。實際上,在城市工作的基層勞動者數量不比偏遠地區的少,工作環境也同樣艱苦,兩者的重要程度也是不能比較的。在2011年《走基層·勞動者》中城鄉的比例相當,這是媒體新聞報道觀念上的一大轉變。它報道了城市的鍾點工、搬家工、快遞員、出租車司機、煎餅小商販、高牆清潔工等工作者,這些都是日常生活最普通的勞動者,他們也是廣大勞動群體中的重要一員,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更貼近普通群眾的勞動者。這樣的新聞報道更容易讓群眾接受。

其次,選取的《勞動者之歌》的50篇勞動者報道中勞動者在新聞報道中提到獲得“五一”勞動獎章、記功或其他獎項的共有8人,擔任一官半職的共23人,占46%;在2011年的報道中提到獲獎的隻有1人,有職位在身的隻有2人(見表3、表4)從勞動者的職位可以看出《走基層·勞動者》選取的報道對象更加深入基層,貼近群眾,幾乎都是最普通的勞動者。雖然目的都是通過報道基層工作者真實客觀地反映勞動者的生活工作實際,但《勞動者之歌》更加側重於打造典型人物,謳歌時代先進,因此它表現是個人;而在“走轉改”活動下誕生的《勞動者》的目的更在於通過行業中作為代表的一兩個人來展現不同社會群體的工作生活狀態,最終起到平和社會心態,凝聚社會共識的作用,因此在人物選擇時更需要選擇最普通的,最普通往往才能代表絕大多數人。新聞往往對人物的成就進行積木式的堆砌,以打造一個光輝的人物形象,實際上是一個外表華麗實質幹癟的空殼。清華大學教授李希光曾說過:“普通人的故事是廣大普通人民群眾生活的縮影,其社會意義可能比某個有新聞價值的人物更有價值,他們的故事是生活更深層次的現實,是更貼近真相的社會現實。”①此次《走基層·勞動者》中的人物報道更加貼近群眾,在人物的選取上有了長足的進步。

二、更貼近實際——平視化的報道視角

報道視角通常指新聞報道中記者對新聞事實的切入點或理解角度。長期以來,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形成了俯視的習慣,而在《走基層·勞動者》係列報道中大多采用平視化的報道角度。平視要求報道視角下移,以百姓平等的心態,相同的價值去觀思考問題。其中記者出鏡的報道有23篇,內容是記者以一個平等的姿態與人物進行交流,而過去的報道中記者出鏡的隻有4篇,僅以記者麵對鏡頭敘述的方式出現(表5)。

作為報道對象和電視受眾的聯係紐帶,《走基層·勞動者》報道大都采用第一人稱敘事的方法對整個采訪過程進行記錄。采訪者把自己作為受眾中的一員,以受眾的心態去挖掘報道對象身上的新聞價值,再直敘出來。如《步班郵差 辛苦“享受”被需要》說到“我們跟隨老曹去送了一趟郵件……從家裏出來不久,我們就進山了,腳下的路完全是他自己踩出來的,甚至在全是亂石的山脊上,老曹也走得很輕鬆,而緊跟著他,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種第一人稱報道縮短了新聞與受眾的距離,使新聞更有故事性,記者不再是冷靜的旁觀者,而是熱情的表達者。這樣的報道不但具有更強的可看性,而且因其平視化的視角獲得觀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