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民生視角提升黨報輿論引導力(1 / 2)

以民生視角提升黨報輿論引導力

業務探索

作者:李曉村

【摘 要】黨報要有效引導和影響輿論,營造和諧向上的社會輿論氛圍,必須把做強民生新聞作為黨報改進創新的突破口,轉變理念,拓展視野,改進報道方式,積極探索黨報做強民生新聞、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途徑和規律。本文探討了黨報提升輿論引導力的幾種途徑。

【關鍵詞】黨報 民生新聞 輿論引導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在新的起點上,黨報高度關注民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要求,也是主流媒體在新形勢下應擔負起的曆史使命。黨報重視民生新聞不僅是改善和加強黨的領導的需要,也是凸顯黨報權威性、凝聚力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不僅是黨的執政理念核心價值所在,也是民生新聞的社會價值所在;不僅體現了黨的群眾路線,也是黨報堅持“三貼近”原則的要求。黨報要有效引導和影響輿論,營造和諧向上的社會輿論氛圍,必須把做強民生新聞作為黨報改進創新的突破口,轉變理念,拓展視野,改進報道方式,積極探索黨報做強民生新聞、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途徑。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如何確保攝影報道的真實性,走“三貼近”之路尤為重要。實踐證明,圖片新聞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真實性、貼近性、現場性等特點,成為表現新聞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博覽眾多(報紙、網絡、期刊)媒體,新聞圖片的民生化視角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所謂民生新聞,是關注人民生計,關心群眾生活的新聞,從廣義上說它屬於社會新聞,但在內容上主要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與生存空間。新聞攝影關注民生,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媒體的義務和責任。眼下,關注民生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問題。媒體要做到“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不但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途經,也是時代的必然要求。以民生化的視角來宣傳民生,更加親民也更貼近實際。

一、找準結合點和切入點,做強民生視角與深化主題宣傳相融合

強化民生新聞在主題宣傳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做強民生視角作為深化主題宣傳的重要抓手。

1、找準經濟中心與民生建設的結合點,做活民生新聞

以全體人民的視角來宣傳“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民生建設,以老百姓的意願與期盼深化主題宣傳。黨報應找準這個主題與民生建設的結合點,做好做活民生新聞。《安徽日報》曾圍繞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連續推出“民生和諧看江淮”、“麥收時節訪糧農”、“生產自救看沿淮”三大主題策劃報道,刊發了重點稿件25篇。在“民生和諧看江淮”主題策劃係列報道中,把治汙工程、塌陷區治理、災害防治、計劃生育等主題宣傳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緊密結合,通過大量事實圖片的生動報道,說明黨和政府的工作核心是為人民謀利、為百姓造福,用事實說話,將這一主題以生動的圖片報道形式展現給大家。

2、找準構建和諧社會共建與共享民生的閃光點,做靚民生新聞

黨報應找準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共建民生、共享民生的閃光點,做精做靚民生新聞。在《安徽日報》去年推出的主題策劃中,對就業、住房、低保、醫保、農村合作醫療等與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話題,精心策劃,重兵投入,全方位加以報道。如報道六安市《三大工程:築起廣廈千萬間》、報道安慶市《居民就業:社區幫扶解難題》、報道蕪湖市《低保工程:精心構築救助網》、報道馬鞍山市《醫療保障:城鄉一體同待遇》、報道含山縣《合作醫療:“健康大禮”送農民》等,都是全民共建民生的關注點和閃光點。在“麥收時節訪糧農”、“生產自救看沿淮”兩組係列報道中,以戰勝淮河特大洪水災害、共建民生為中心內容,反映黨和政府與廣大農民心連心,手挽手,戰勝困難,重建家園,呈現出喜迎豐收的感人過程和真實場景,起到了凝聚人心、振奮精神、鼓舞士氣、昂揚鬥誌的宣傳效果。

3、找準社會各界與老百姓對民生問題的關注點,做深民生新聞

2007年以來,《安徽日報》重點打造焦點新聞版的《熱點透視》欄目,實行總編輯領銜製,緊緊圍繞民生建設的熱點、難點做文章,凡是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各界反響強烈的問題,《安徽日報》都密切關注,並選準切入點及時報道。如其報道的銀行服務問題、手機收費問題、市場物價問題、家教市場問題、用工荒問題、公交違規問題、看病難問題、農民工討薪問題,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民生建設的焦點,體現了黨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二、拓展新聞視野,做強民生新聞要“沉下去”、“有全局”、“看未來”

民生新聞來自基層、來自生活、來自群眾,要做好民生新聞,必須堅持“三貼近”。要從老百姓的立場出發,以老百姓的視角,采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運用老百姓的語言,回答老百姓關心的問題。黨報的民生新聞不能僅僅停留在“反映”和“傳遞”這個層麵,應該胸懷全局,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視野更廣。要在正確把握大局的基礎上,力爭把民生新聞做得更有引領性、前瞻性,充分發揮黨報通達社情民意、傳遞人文關懷、凝聚百姓意願、引領新聞輿論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