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報道視角要“沉下去”
真實、鮮活、富有生命力是新聞攝影的基點,而要做到新聞作品的真實、鮮活、富有生命力,攝影記者就要保持“眼往下看”,從生活生產一線挖掘。因此,為了抓拍到更及時、更有現場感,更具有貼近性的新聞圖片,新聞攝影記者必須像“雷達”一樣,時刻保持高度戒備並隨時準備出發,還要像“礦工”一樣,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深入到社會的最基層去挖掘新聞“礦藏”,發現新聞。新聞攝影記者要具有快速反應能力,才能在社會各階層中抓到新聞線索,第一時間內趕到新聞事件現場,抓拍到有感召力的、高質量的新聞圖片。到群眾中去,讓鏡頭聚焦“民生”,才能更好地體現他們的所思所為,反映社會的主流,起到引導和鼓動作用。才能從紛繁複雜的新聞現場中抓到“活魚”,捕捉那些人們普遍關注、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瞬間場景,進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攝影記者要善用、巧用圖片語言說話,以發揮“一圖勝千言”的作用。這既是記者職業素質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
2、報道成就要“有全局”
黨報作為主流媒體,做好民生新聞的要點就是要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關注與老百姓利益最直接、最密切的重大事項。在推進民生建設的進程中,就業是民生之本,就學是民生之基,就醫是民生之急,社保是民生之依,住房是民生之安。黨報必須牢牢把握這些重大民生問題,把握民生報道的全局,注重整體策劃、精心實施、做深做透。《安徽日報》注意把握民生新聞的“大局觀”,注重抓住黨和政府重視、百姓關注的焦點問題進行報道,引導輿論。2007年以來,安徽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十二項民生工程”,《安徽日報》將此作為重點,先後在頭版推出《關注民生,共創和諧》,在二版推出《民生工程巡禮》專欄,在焦點新聞版推出“民生和諧看江淮”等一係列關注民生的重頭策劃,引起讀者廣泛關注,同時這種多側麵、立體化的重點報道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3、報道問題要“看未來”
黨報要做好民生新聞,關鍵應立足於建設性,體現前瞻性、引領性。民生問題的解決最終取決於和諧社會的建立,依賴於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但從發展的眼光看,民生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黨報要通過報道,著力引導群眾正確對待民生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增強對改善民生的信心。太湖藍藻大麵積暴發引起全國關注,《安徽日報》反應迅速,先是推出了新聞熱評《太湖的警告》,接著又派記者深入到本省巢湖實地調查,推出《巢湖治藻需出重拳》的報道,不僅通過圖片的形式讓老百姓及時了解到合肥地區水資源的真實情況,同時也有理有據地分析了巢湖治汙的前景,堅定了群眾對徹底治理汙染的信心。
三、鏡頭關注“民生”是媒體的重要職責
新聞攝影的民生化視角就是指新聞圖片要大眾化,畫麵語言要讓受眾產生“親和力”,拍攝的是他們身邊事,這樣的新聞照片才具有指導意義。應該說新聞攝影同文學、藝術、出版等事業一樣,雖然各有自己的特點和具體發展規律,但是它們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組成部分,都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盡管服務的具體形式、內容、方法不盡相同,但其根本宗旨和準則是一致的。江澤民曾經指出:“新聞輿論工作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從、服務於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這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模糊,不能動搖。”新聞攝影從業者應該堅持這一原則,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挖掘報道“民生新聞”,將鏡頭對準群眾,對準身邊的人物和事件,關注他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關注他們的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我們黨的服務宗旨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一致的,作為黨的新聞媒體也和群眾的利益相一致,新聞攝影更應如此!鏡頭關注“民生”闡明了媒體的重要職責,同時也是“三個服務”的體現,既提升了新聞攝影作品的品質,體現了媒體的話語權,又能找到滿足百姓需求的契合點,才是最重要的。“因為老百姓最關心的,也是黨和政府最關心的”。
總之,圖片新聞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真實性、貼近性、現場性等特點,成為表現新聞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聞攝影視角的民生化,也就更好地踐行了“三貼近”,積極有效地發揮了媒體的重要職責,也充分體現了新聞攝影的時代新要求。
(作者單位:滁州日報社攝影部)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