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物通訊采寫的幾點體會(1 / 3)

人物通訊采寫的幾點體會

業務探索

作者:倪國紅

【摘 要】人物通訊是重要和常見的新聞文體。本文通過大量的實例和采訪實踐,闡述了人物通訊采寫中應尤為注意的四個方麵,對此類文體的把握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形神兼備 個性 細節 情感

人物通訊,是具體而形象地報道各種人物的事跡、經曆的一種新聞文體。可以說,任何一家媒體,都不會忽視人物通訊這個體裁。因為人構成了社會,人物的活動構成了事件,事件又構成了時代和曆史。因此有人說:你不用費神去解釋時代,解釋曆史,任何一個有理性的讀者,都會在記者的人物通訊中品味出一個時代的味道,體會到曆史的輝煌或墮落。

很多記者特別是從事行業性新聞報道的記者,在日常工作和采訪中,可能很少接觸到重大曆史事件或具有重要身份的人物,但通過對身邊人物的挖掘和描寫,完全可以展現出一個群體的風貌,展現一個群體的風采。

一、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見“形”更要見“神”,切忌高大全

我們所采寫的人物通訊,多以先進人物為主。他們,展示出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但是無論他們有多麼高尚,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著豐富的思想和情感。有些人物通訊中的人物形象雖然高大,但總讓人感到缺少了親切感和平實感,讓人感到現實生活中這種人太少了,可望而不可及,影響了人物的感染力。因此我們筆下的人物首先必須是真實的,他(她)的所作所為,是有思想根源的。我們不僅要寫出先進人物做了什麼好事,而且要寫出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讓讀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僅是羅列一些事實,見“形”不見“神”,是人物通訊的大忌。

全國優秀人民警察楊敏是安徽省泗縣交警大隊的一位中隊長,他的妻子身患癌症生命垂危,嶽母因為醫療事故死於上海一家醫院,剛剛送走嶽母不久,父親又查出患了肺癌晚期。疲於奔命的楊敏負債累累,但他卻一次次地將送上門的“好處費”拒之門外,無數次地無私幫助別人。看起來這是“不合情理”的,但記者許春譙卻通過細致的采訪,在人物通訊《撼不倒的真情漢子》中,挖掘出了楊敏的內心世界:“這位優秀警察說自己之所以能夠全身心投入工作,完全是出於自己這幾年來求醫問藥艱難經曆的結果,動機很單純。這就是:人要有責任心、同情心,能幫的盡量幫……1997年的一個雪夜,他硬是將一位出車禍的駕駛員從變形的駕駛室裏撬出來,他自己的手都撬出了血。他說他聽到受傷者的求救聲就想到了正在求救的妻子,他覺得他救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自己也需要別人幫助……楊敏既是在執行任務,也是在執行良心的召喚;他在幫助別人,也是在期待別人的幫助。警察的角色在楊敏這裏樸素而單純。”

這樣的文字,讀過之後,不會覺得楊敏這個先進人物的思想純粹嗎?正是因為他在生活的艱辛中感受到“一些能夠主宰別人命運的人麻木而冷漠,沒有同情心,沒有責任感”,楊敏才可以一次次地監督自己做一名合格的警察。通過許春樵的采訪和描寫,楊敏這個人物,既是一個盡忠盡職、愛崗敬業的優秀交警中隊長,同時也是一個表裏如一,熱愛家庭的模範丈夫,豐富、感人,可信。豐富的內心世界並不會削弱我們的敬佩之情,反而會讓讀者覺得可親可信。隻有那些為了達到某種宣傳目的,把人“塑造”成“神”的做法,才會讓讀者產生逆反心理,對通訊的主人翁產生情緒與意誌上的對立。不要那麼多拔高地描寫,隻要真實地再現。讓新聞人物走下“神壇”,這也是新聞改革在新聞人物寫作上所要達到的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