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讓讀者感動,首先自己要投入真摯的感情
實踐證明,在信息傳播的同時,記者與讀者的感情也在進行傳輸,讀者在閱讀新聞作品時,固然受到理性的指導,同時也受到情感和心理的支配。這一點,在人物通訊上體現得最為明顯。抽去感情的因素,采訪的動力、采訪的效果以至作品的感染力都將不複存在,對采訪的人和事,自己被感動了,就有寫作的衝動,自己的感情也必然被帶到筆下,最終被讀者所感知。
很多時候,人物通訊的采寫是含著淚水完成的。《中國青年報》女記者蔡平從湘西的深山中回來後,“在火車上又翻開孩子的日記,淚水不自覺流下來……回到北京,很長時間,我無法坐下來寫作,打開電腦,就控製不住自己的情感。”我的記憶裏也有幾次噙著淚水的采訪,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清明節前夕,赴蚌埠市五河縣采訪縣公安局東劉集鄉派出所所長陳先家的事跡。陳先家是在處警歸來的路上為避讓群眾而死於車禍的。那幾天,我閱讀了大量陳先家的事跡材料,聽了陳先家事跡報告會,看望了他的老母親和妻子,到他工作的地方,和他的戰友和鄉親們聊天……我看到了太多懷念和遺憾的眼淚。年事已高的老母親還日日到村頭眺望,盼著兒子回來,再喊她一聲“媽媽”;同甘共苦的戰友夢見了他三次,在夢中還問:“所長不是犧牲了嗎?”陳先家說:“沒有啊,我治好了。”戰友笑啊笑啊,就笑醒了……整個采訪都是在感動和淚水中完成的,回來後我寫出了通訊《生命如歌》。“四月是東劉集最美的季節。田野裏滿眼金黃色的油菜花開得正旺,輕快地掠過我們的視野。路旁,不時可見繁花滿枝的果園,空氣中彌漫著醉人的清香。我不由地想:當在奔走在鄉間的陳先家看到這樣如畫一般的景致時,他一定會對這塊土地更深地眷戀、更深地熱愛吧!可惜,他逝去在那樣的一個蕭瑟的深冬裏,沒能趕上看到今年盛開的桃李……”通訊在報紙和雜誌上刊發後,在當地引起了較大的反響。縣委宣傳部的同誌給我打電話說,很多人是流著眼淚讀完這篇通訊的,蚌埠市一位讀者還專門寫了讀後感《第一次,我的眼淚落在報紙上》。今天,當我重讀這篇通訊時,仍能感受到當時心中那種無言的感動。
的確,為了塑造好人物形象,記者必須滿懷深情地投入生活,細心地觀察、體驗,有所發現,並為之激動,這樣寫出的作品才情真意切,引起讀者廣泛的共鳴。
(作者單位:安徽省消防總隊防火監督部)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李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