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物通訊采寫的幾點體會(2 / 3)

二、個性,人物形象的生命所在

個性,是人物的心理與精神特質,表現在人物的言談、舉止、氣質等方麵。人物的內在精神,正是通過其個性化的言語和行動表現出來的。抓不住人物的個性,就會千人一麵、萬人一腔,抓住了個性化的言語、動作,就會使形象凸現,使人物活起來。

筆者曾采訪“江淮十大女傑”、“安徽省十佳女警”、潁上縣勝利派出所副指導員王敏。到潁上已是中午,縣公安局的同誌熱情地邀我先去吃飯,並到小飯鋪裏找到了每天中午都不回家,在那裏吃碗麵條的王敏,想讓她陪我一起。但王敏並沒有來,甚至沒有出來,僅和隻有幾步之遙的我打了個招呼。縣局的同誌有點訕訕地向我解釋:“王敏說她吃過了。”當天下午,當我終於在派出所裏見到身材矮小、容顏蒼老的王敏時,她正在接龜話,見著我,隻是淡淡地點點頭,又忙著接她的電話去了。縣局的同誌趕快給有些尷尬的我解圍:“王指導,人家記者是專程從省城來采訪你的。”她接完電話,這才衝我笑了笑,聲音沙啞地說了句:“那所長你們聊吧,我出去了。”

這就是我和王敏的會麵。是她冷漠、不近人情嗎?不!她可以在中秋節時放棄與家人的團聚,隻為了給一位並不屬於她們轄區的老人補辦戶口本;她可以每天上班提前半小時、一小時,下班晚走一兩個小時,寧願自己受累,也不讓群眾跑第二趟;她可以默默地照顧一位孤寡老太太十餘年……後來,她歉意地對我說:“不是我存心冷落你,真的是覺得自己沒做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日後,我在人物通訊《淮北平原上的一棵橄欖樹》中,將會麵的情形詳細地寫了進去。我覺得這正好凸現了王敏不居功、不虛偽的樸實的個性。包括我和她的道別:“在離開潁上的那個清晨,一陣敲門聲將我喚醒。原來是王敏一大早趕來,專門要陪我上街吃早飯。我感謝了她的盛情,她卻訥訥地又有些感動地說:‘我看你太辛苦了。’我感動於她的‘感動’,更感動於她對自己的‘不感動’。一個長年默默奉獻的人,對自己的付出已成了習慣,卻將他人的一點點‘辛苦’深記於心。我想,這就是王敏的品格。”這篇通訊刊出後,我得到了不少同行的肯定。他們都覺得,王敏的個性鮮明,很有感染力。

三、少一些主觀的陳述,讓細節和情節“說話”

有一些人物通訊,常常是作者出麵把人物評價一番,充滿了抽象的詞句,比如先進人物“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積極工作、刻苦學習”等,舉的例子也是概括性的敘述。這樣的通訊,不用采訪,在家裏整理整理材料就可以完成,會讓讀者覺得空洞、印象模糊。人物的事跡,變成了觀點加注釋,這是一種非常不可取的寫作手法。

人物通訊是《中國青年報》的一大特色,很多反映普通百姓人生故事的通訊都在全國產生過巨大的反響,年深月久地牽動著廣大讀者的心。看看他們的記者是怎樣寫人物的:五叔五嬸是湘西深山裏的普通農民。他們有兩個成績優秀的兒子,是他們人生的希望,可貧窮卻使孩子的求學路快要走到頭了。五嬸臥病在床,生命垂危,為了讓兒子能繼續學業,身高不足一米六的五叔咬緊牙關,披星戴月地苦掙苦熬,變賣了家中能拿得出手的一切。《中國青年報》記者蔡平翻山越嶺到了五叔五嬸家采訪,臨走前和同行的人一起湊了點錢交到五叔手中。“五叔的眼睛一下睜得大大的。他沒有推辭,抓過錢來,使勁在手裏窩來折去,又緊緊握住,從左手換到右手,右手換到左手,嘻嘻笑著,一句話也不說。他實在太需要了!”就這麼幾行字,傳神得讓人心酸。這就是細節的力量。在人物通訊中,細節好比是特寫鏡頭,足以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對塑造人物性格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了細節描寫,人物才不至於瘦骨嶙峋,人物形象才能豐滿,個性才能更加突出。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要寫好人物通訊,就要善於展開生活的畫麵,讓人物自己去活動,充分地用事實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