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繼發感染或混合感染等綜合因素的發病
一般豬場發病主要是由藍耳病病毒感染發病,從而引起動物機體免疫缺失。環境衛生及飼養管理上沒能及時跟上,或疫苗使用不當,疫苗的質量不達標等因素造成免疫失敗,也可降低機體的抗病力,同已存在飼養環境中的豬瘟病毒、偽狂犬、圓環病毒Ⅱ型、傳染性胸膜肺炎及氣喘病等以呼吸症狀為主傳染疫病源的感染而發病。病豬疫病死亡後,從病死豬的實驗室診斷和病原微生物的培養和分離都可以檢測諸如圓環病毒、細小病毒等等是否有感染傾向。同時也可以對各種寄生蟲和細菌進行詳細的檢測和化驗。但是,人們非常不重視沙門氏細菌的感染,而這種病毒感染嚴重情況下可能誘發敗血症,從而加大了病豬的死亡率。而且一旦這些鏈球菌、豬瘟、弓形蟲等微生物病毒的感染,將會使得這種病毒的傳播更加肆無忌憚。
3.飼養管理不嚴造成疫病流行管理不當
如外購豬、引種前未嚴格檢疫,人員對製度執行不力,進出未嚴格消毒,在飼養區內飼養小動物未加管理,外來人員的流動及疫苗失效等。環境因素造成的影響,如有的豬場豬的規模飼養擴大了,但豬的相應設施卻沒有跟上了,例如豬舍經常出現髒亂差的局麵,蚊子蒼蠅到處亂飛,惡臭遍地等等,使得豬的生存環境惡化,免疫力也持續下降。特別是豬受夏季高溫的應激,加之夏天有的豬場不注重多添加多維素的,故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失衡使豬的抵抗力普遍降低。免疫疫苗是目前為止作為預防傳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但是免疫過程中隻有各環節都能按科學正確操作到位,才能產生保護機體的有效抗體,可是還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春、秋防中由於高密度的免疫數量,免疫人員可能會出現打飛針,劑量不到位。有些養殖戶剛免疫時間不久,再次近間隔免疫很容易造成病源與抗體中和造成免疫失敗。免疫人員如不細心觀察豬群呈隱性感染,經過免疫的話容易暴發疫病。養殖規模場如有漏免疫,免疫不一致的情況,稍有弱毒進入很容易引起發病。
4.流感病毒等病毒是否有可能啟動、協同藍耳病病毒作用的證據目前還不確切。但應引起畜牧獸醫工作者的高度重視,豬藍耳病流行也有可能需要一種傳播快、感染能力強的細菌或病毒的作為載體啟動,就不能忽視流感病毒的作用及存在。當然這是否是引起發病的重要因素都有待今後的實踐中驗證。
二、防製
1.加強免疫預防
1.1疫苗注射
為確保免疫實施有效,必須建立一個長期監測豬疫病抗體的管理機製,在此基礎上製定符合本豬場要求的免疫製度。免疫程序和接種疫苗並非靠數量取勝,而是要根據當地的疫病的發生幾率來進行適度的選擇,同時要按照嚴格的程序來進行接種,特別是要對高致病性藍耳病、豬瘟、氣喘病、偽狂犬等進行有效接種和防禦。在免疫接種時應認真貫徹執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免疫技術規範》,並嚴格對動物廢棄物進行無害化控製處理。目前市麵上應用的主要有兩種疫苗,活苗和滅活苗。如采用豬藍耳病活疫苗,用滅菌生理鹽水稀釋。公豬,配種前2~3個月首免,耳根後部肌肉注射每頭1頭份,間隔20d後以同樣劑量加強免疫一次,以後每4個月免疫1次;母豬配種前5~7d首免,耳根後部肌肉注射每頭1頭份,間隔20d後以同樣劑量加強免疫1次,以後每4個月免疫1次;仔豬在21日齡時耳根後部肌肉注射每頭1頭份。
1.2種源控製
堅持自繁自養原則,堅持“全進全出”的飼養製度,嚴禁到豬藍耳病疫區購買種豬或商品豬,規模飼養場應慎重引種。因飼養需要從外麵引進種源的,應做好種豬檢疫工作,禁止引進病源豬,從根本上減少傳染源。引入種豬到無病毒的豬群中時必須對種豬進行常規隔離和檢測,隔離期期限最少為30天。所引進的種豬在豬場外隔離14天後,並對所有的豬進行血檢,如果發現有感染PRRSV,應隔離舍內的所有豬隻都要運出處理,場地和設施用95℃熱水清洗並用癸甲溴銨、聚維酮碘等消毒,至少空閑7天。外購種豬進入陽性場之前應盡早接種PRRSV疫苗,二次後和以前感染豬隻接觸以便增強免疫保護。或在新母豬進場後讓其全部自然感染,具體方法是:關在隔離區未與保育豬直接接觸的新母豬,采用“糞便喂飼”,這是最恰當的接種方法。如果采用分娩舍的材料(例如胎衣) 接種或讓新母豬與淘汰母豬接觸,這種傳統方法,其病毒量可能很低,甚至根本不存在,不能有效達到目的。
2.建立健全藍耳病監測預防體係在藍耳病的防控中,應進一步健全疫情監測體係,完善防疫員和疫情報告觀察員製度,堅持疫情舉報核查製度。繼續開展定時定點流行病學調查和監測。要切實做到對監測陽性畜禽及時處置,對監測抗體水平低的及時補免,對監測發現的疫情隱患及時消除。加強生豬疫情高發地區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監測。發現不明原因死亡的要及時報告,及時處置。同時,密切關注境外疫情動向,評估風險,發布預警信息,提高疫情分析報告的準確性、時效性,對防控疫情的發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