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藍耳病的診斷及預防
畜牧獸醫
作者:徐光峰
[摘 要] 本文主要闡述了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病因及該病的流行特征,並詳細敘述了不同日齡豬群的表現特點。對本病的措施做了重點的探討。提示豬動脈炎病毒,可引起豬體免疫機能下降引發疾病的主因。在防控中用免疫方法外,用營養與免疫調控的方法提升機體防疫機能也是重要的防製方法。
[關鍵詞] 藍耳病 動脈炎病毒 消毒 免疫預防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5-0271-02
豬藍耳病又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PRRS),是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種免疫抑製性病,以成年豬生殖障礙、早產、流產和死胎,以及仔豬呼吸異常為特征的傳染病。高致病性藍耳病是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變異株引起的一種急性高致病性傳染病。仔豬發病率可達100%,死亡率可達50%,母豬流產率可達30%,育肥豬也可發病死亡。
一、病因分析及發病特點
1.病毒感染的引起疫病的發生及特點
1.1病原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是我國目前流行的主要毒株。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屬於動脈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動脈炎病毒屬(Arterivirus)病毒屬,為單股RNA病毒。有以LV株為代表的歐洲型和以VR-2332為代表的美洲型兩種類型,它們之間的抗原性區別很大,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僅為60%左右。但是,它的複製情況、細胞形態和傳播方式和途徑等都完全相同,多呈二十麵體相堆成的球形,表麵十分光滑,核衣殼外繞脂質體雙層膜,直徑45~65nm之間,包含20~35nm核芯。豬原代肺巨噬細胞(PAM)和CL2621、MARC-145等細胞係是毒株生長的最好環境,一旦出現感染,就會開始隨著折光性的加大而不斷地萎縮,以致最後脫落。
1.2流行特點
豬是易感的動物,且感染部分大小和品種,主要是對任何形態下的豬群都能帶來感染。傳染源病豬和帶毒豬最為知名,其在耐過的豬體內可持續存在2~3個月,在康複豬體內可持續存在6個月之久,並向體外排毒。成年豬排泄病毒時間較短,一般不超過14d。感染豬的口鼻分泌物、糞便、尿均含有病毒。
傳播途徑 不同日齡、不同品種的豬均可感染發病,發病規律為:多數豬場首先從母豬或生長育肥豬爆發,然後再傳到保育豬、哺乳仔豬。本病傳播迅速,且任意季節都可能出現。而且它的傳播途徑也很廣泛,空氣、精液和胎盤等都可能導致小豬的感染。一般感染的部位也可以通過眼耳口鼻、肌肉、靜脈、子宮等多種髒器來進行傳播,在感染病毒後2~14周均還可能傳染給其他豬。通過感染豬的運輸、糞便、灰塵及汙染器具等途徑運輸也可導致本病傳播而空氣傳播範圍可達到3km。
1.3臨床症狀
本病的潛伏期為三天到三十七天,差異非常大,而且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慢性、急性和亞臨診等幾種類型。
1.3.1急性型
發病母豬會精神懶散,不時出現莫名其妙的困乏和食欲減退現象,也會出現發燒和呼吸急促等情況。如果是發生在懷孕母豬即將生產的時候,還會因為這個疾病而造成流產、死胎、弱仔等情況的發生,並且感染幾率高達35%以上。而且很多的小豬由於在母豬體內受到感染,生下來後要麼運動失調,輕癱,要麼就會發生死亡現象。而且母豬也會在產後沒有奶水,或者分泌物不停上漲。這些都是典型的發病症狀。當小豬長到一個月大小的時候,小豬就會開始出現呼吸急促、腹式呼吸和食欲減退等現象,而且會由於內部失調而使得眼簾水腫,毛發粗亂,鬧肚子,體溫高等情況。而有一些小豬則會出現皮膚發紫或者軀體末端皮膚發紺。而且在斷奶的前後,小豬的死亡率更是近乎百分之百,隨著體重的快速下降而出現死亡情況,也會由於這種情況而並發多種後遺症。
1.3.2慢性型
這是規模化豬場PRRS的主要患病類型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豬群生長十分緩慢,而且繁殖力和免疫力都呈現下降趨勢,很容易遭到病毒的感染而誘發各種疾病。
1.3.3亞臨診型
感染豬隻是PRRSV的持續性感染,但是血清學抗體陽性率為10%~88%,所以一般不發病。
1.3.4剖檢變化
病畜剖檢時可見心髒、心冠脂肪、心內膜均有出血點,肝髒腫脹,有壞死灶。出血性肺炎和彌漫性間質性肺炎,個別右肺有瘀血。脾髒腫大,腎髒腫大出血,腸係膜淋巴結腫。喉頭充血,頜下淋巴結腫大出血,切麵腫大,胃出血潰瘍,回盲口、膀胱出血潰瘍。氣管黏膜炎症,充滿填充物。
1.3.5診斷
根據臨床診斷已經無法徹底檢查出來,有很多的並發症,為此給診斷帶來很大的困難。在生產的任何階段,豬群中出現呼吸道症狀,發現有繁殖障礙,豬群整體情況不理想,就要考慮PRRS。即使臨床症狀不明顯,或缺少臨床症狀也不表明豬群中無PRRS病毒,因此還應結合實驗室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