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強飼養管理
針對仔豬發病率極高的現狀,首先應加強懷孕期的管理,胎兒初生重的70%~80%和胎兒免疫器官的發育都在母豬懷孕的後半階段來逐步完成。在這個時期,一定要保證母豬的營養,也就是說在生產前的三十五天之內,可以額外使用1%的“大方維寶”來保證豬仔的各個器官都能夠正常發育,而且初始重量也能達到三斤以上,從而可以保證身體健康,對一些疾病也具有很好的免疫作用。小豬在出生三天後,可以給它喂食母乳,因為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種有效抗體,一旦被小豬吸食之後,就可以使小豬在近一個月的時間內不被藍耳病等疾病所感染,從而能夠健康聖戰。具體的喂食方法是在要喂初乳的母豬的食物裏麵加入百分之一的“大方維寶”,從而使得母豬的初乳量大而且質量高。對仔豬的飼養時應注意,仔豬在三到四個周大的時候,母源抗體會逐漸變弱直到完全沒有,而這個時候的斷奶卻很容易形成豬仔的一係列反應。而這些反應對小豬的影響都很大,例如體內氨氣濃度的突然升高等都會組織小豬的營養的正常吸收,從而使其換上藍耳病。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我們必須做如下的防範行為:
(1)嚴把“斷奶關”。
斷奶的時候,應該慢慢來,不宜一下子停止,應該在喂養的母乳中慢慢加進一些幹飼料,然後有個緩衝的過程,讓小豬慢慢適應。
(2)過好“保育關”和解決保育仔豬疾病綜合症。
小豬的保育過程會遭到如下的難題:營養應激問題,斷奶過程中氨氣濃度升高而造成小豬的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免疫力低下,病毒感染等等。因此,針對如此的難題必須采用合適的方法來進行防範和解決:首先,要依據全進全出的原則來選擇飼料;其次,要在小豬成長到近一個月的時候給其注射防疫疫苗,從而有效減少氨氣的存活指數。此外,還要保證小豬生長環境的通風見光、幹淨無汙染,同時要盡量減少氨氣的排放,適量補充蛋白。
(3)做好豬舍內溫度控製和通風換氣工作。
對於豬舍的環境要及時進行清掃和整理,務必做到幹淨整潔,同時還要避免將很多頭豬放在一個豬舍內的情況,避免相互感染;提供營養充足的飼料和幹淨的水分,以保證其在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一些營養素,為了避免小豬的抵抗力不強,免疫力下降的情況發生,還可以在每天的飼料中適量加入一些維生素和加強免疫力和多維電解質的藥物,來提高小豬的免疫力,從而使其少受外界環境和食物本身的影響而減少患病的幾率。
(4)加強免疫,提高特異性抗病能力
首先,可以選用國產的豬高致病性藍耳病滅活苗,也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選用。如果在當前情況下沒有做好免疫注射的豬場,要緊急免疫1次。以後每半年免疫1次。後備母豬引種時應做好豬高致病性藍耳病滅活苗免疫工作。另外,配種之前再強化免疫1次。
4.規範消毒程序
建立和完善以衛生消毒工作為核心的豬場生物安全體係。及時清除並無害化處理豬的糞、尿,嚴格消毒,每2周全場大消毒一次,每周一至二次帶豬消毒。豬場盡量做到全進全出,改善豬舍環境。堅決杜絕與生產等沒有關係的人進入到生產區域,而且即便是生產者在進入前,也要進行手腳衣物等的消毒。嚴格執行消毒製度,對豬場使用的消毒用品等要定期進行檢查和調換,以免藥效的喪失。同時,在對消毒劑選擇的問題上,盡量選擇一些廣譜的,對豬影響小的來使用,以免破壞環境和肉質,也要防止昆蟲等媒介帶入疫病。同時對那些病死的豬的屍體要及時進行消毒和清理,一般不能在對外賣死豬,而應該對其進行焚燒和火化,以免感染別的豬群。同時,要對病豬待過的地方進行嚴格消毒,以免這些殘留在豬圈內而使得其他的豬受到感染,同時對病區的水源、食物等也要及時進行消毒處理,以防止病原向外擴散。必要時,對發病豬和同群豬進行撲殺並無害化處理,同時采集樣品進行實驗室診斷。通過生物安全體係的建立,最大限度地控製病原體的傳入和豬場內病原體的傳播,把疫病控製在最小範圍內,將疫病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小結
通過本文對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病因分析及疾病的發病特點和綜合防製措施的闡述,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對養豬業雖然危害嚴重,但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不可控,養殖業者完全可以通過試驗摸索、同行的相互交流來熟悉它的產生,發展到發生的全過程,在飼養實踐中遵循“養重於防、防重於治、養防共舉”的綜合防製措施。從加強管理入手,提高豬體的抗病力,同時結合有規律性的效果好的其他措施,才能使豬病的防控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健康養殖。通過科學合理的綜合防控措施,來有效預防和控製本病的發生、傳播和流行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