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造成汙染源的原因。一是由於養殖業主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片麵認為“養好豬、雞是自家的事,環境保護是大家的事”,因此在建場一開始就將糞便的排汙口麵向溝、河,缺乏貯糞等必要設施和管理。有的養殖場甚至搞幾條排汙通道,在領取證照時嚴格按照規定標準排放,一旦驗收合格證照到手後立即改成其它的排放通道。二是化肥在農業上的大量使用,使得本是“農家寶”的畜禽糞肥越來越少有人問津;三是由於高銅以及砷製劑都具有促進畜禽生長提高飼料利用率,減輕仔豬腹瀉使豬皮紅毛亮等作用,而被一些規模養殖場廣泛使用。同時由於拮抗作用,在使用高銅、高鋅時必須適當增加鐵、錳等的添加量,從而導致畜禽排泄物中殘留大量的礦物質及藥物。四是在畜禽糞便的再利用及無害化處理方麵,雖然有關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受種種因素影響都未能得到較好的推廣。例如沼氣發酵,由於電器的普及,燃料的供應,照明、燒飯不依賴於沼氣,再加之沼氣還有一定的腐蝕性,建沼氣及配套設施雖然政府有一定的補貼,但是那點補貼微乎其微,對老百姓根本就沒有吸引力,再加上雞糞中的貝殼粉(或石粉)含量較高沉澱在沼氣池內每天清理比較麻煩。
二、治理規模化養殖業環境汙染的對策
1.政府要高度重視。畜禽汙染已成為農村自然環境以及水質汙染的重要因素之一,雖然目前國家和地方已經實行了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但對於畜禽的排汙物的處置還沒有嚴格的規定和處理方案,建議政府要將畜禽汙染的管理納入環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製訂和實施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
2.加強宣傳和培訓,強化全民環保意識。大力宣傳畜禽汙染的嚴重性和治汙的重要性,提高畜禽規模養殖場從業人員的環保意識和管理水平,針對養殖戶環保措施不到位的現實,要像對待養殖技術那樣開展環保技術培訓,提供各種汙染治理技術信息。要經常進行畜牧業環境監測,並在媒體上公布達標排汙情況,實行輿論監督。
3.加強對畜禽排汙物的綜合利用。一方麵可以大力推廣農牧結合,發展家庭農場,合理利用畜禽糞便,既提高土壤肥力又提高環境質量,另一方麵可以利用生物技術對畜禽糞便進行發酵加工,幹燥後實行袋裝化向城市提供,作為花草樹木的肥料或蚯蚓的食物。
4.提高飼養技術。飼料是畜禽生產的基礎,也是產生汙染的源頭,從源頭抓起,從飼料入手是解決畜禽生產汙染的根本途徑。要提高飼料利用率,尤其是飼料中氮的利用率,從而降低糞便中氮的含量。另外要嚴格控製某些飼料原料和添加劑的使用,繼續加大“瘦肉精”的檢測力度,以確保畜禽產品質量和降低對環境的汙染。
5.國家應鼓勵、發展和扶持從事畜禽場廢棄處理物處理的企業。目前社會普遍實行的是“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但是,畜牧業是一個弱勢行業,如果由養殖企業承擔全部治理費用,將會引起虧損而無法繼續生產經營,勢必影響到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國家應從資金、稅收及用地等方麵大力扶持專業化的畜禽養殖汙染物處理和利用的企業,可將環境治理費用在畜禽養殖業和社會之間分攤,共同承擔,從而達到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和增加社會效益同步實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