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豬場寄生蟲病的防治(1 / 1)

淺談豬場寄生蟲病的防治

畜牧獸醫

作者:李良 郭宇鵬 張茹豔

寄生蟲病是在目前生豬養殖過程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做好寄生蟲病的防治不但可以降低死亡率,還可以降低養殖成本,為養豬戶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簡單談幾點建議,希望能對養殖戶有一定的幫助。

一、製定合理的驅蟲計劃

豬的寄生蟲種類很多,它們之間生理結構不同,在臨床上對藥物的敏感程度不一樣,再加上每個豬場的地域上的差異、飼養條件的差異、飼養方法的差異以及管理的差異等等,對每個豬場的感染危害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要結合自己豬場所在地的寄生蟲發病種類及實際情況,才能製訂出合理適用的防治計劃。

1.隻有豬場的飼養管理水平加強了,才能提高豬體自身的抵抗能力。因此要創造一個不適合寄生蟲繁殖暴發的環境條件,盡可能切斷它們的傳播途徑。例如在濕度較大的環境條件下,球蟲容易迅速繁殖,我們就就應該給豬群創造一個即幹淨又幹燥的環境,這樣就能抑製球蟲繁殖的速度,減少對豬場的危害。總之,在養殖過程中我們應加大環境控製的手段,盡量減少藥物控製的防治方法。況且殺滅寄生蟲一類的藥物對寄主的毒性比一般比抗菌抗病毒藥物更大。

2.養殖模式不同,寄生蟲的發病情況不一樣,這是因為每一種寄生蟲病原都有不同的傳播途徑。按感染的方式來說,寄生蟲有的通過母子體之間的垂直傳播,有的通過豬群內部接觸感染傳播,有的通過中間宿主傳播。按傳播的方式來說,可分為食源性傳播、環境傳播、個體橫向傳播等。

3.在臨床的寄生蟲疾病中,除了原蟲病中的弓形體病能直接引起豬的大量死亡,球蟲病引起仔豬較嚴重的腹瀉後導致的死亡外,其它類寄生蟲在一般情況下,會導致大多數豬體患消耗性疾病,主要是影響豬的生長,造成飼料利用效率降低。由於各類寄生蟲對藥物的敏感度不一致,因此在製訂豬場驅蟲計劃時,必須要檢測出危害本場的主要寄生蟲種類,按照“害大為先”的原則,突出重點,分清主次。對危害大的寄生蟲要選用優先敏感的藥物,而對不是主要危害的寄生蟲,可以合並一起進行防治。

二、驅蟲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對於豬場一定要定期全麵驅蟲,按照製定的驅蟲計劃,不同生長階段的豬,使用不同的驅蟲方案。母豬產前7—28天使用伊維菌素驅蟲,能夠有效的預防仔豬蟎蟲病的發生,用左旋咪唑或阿苯達唑隻能驅除體內寄生蟲。種公豬一年春秋驅蟲兩次,而且驅蟲要在上半月進行,因為上半月蟲體的頭是朝上的,尾巴朝下。春季驅蟲重點是體外寄生蟲,可使用伊維菌素。仔豬斷奶轉群前驅蟲一次。新購豬隻驅蟲兩次,隔離30日以後才能並群。首次給豬驅蟲最好選在45—60日齡(豬體重30公斤左右)時進行效果比較好,這樣能一舉多得,把多種寄生蟲一齊打下。第一次用藥以後,隔60—90天再驅蟲1次。驅蟲宜在晚上進行。

2.選藥要恰當,確保驅蟲達到理想效果,並且要選用價廉、廣譜、高效、安全的驅蟲藥物。驅蟲時體內寄生蟲一般選擇阿苯達唑、芬苯達唑、左旋咪唑;體外寄生蟲主要是使用阿維菌素和伊維菌素。在選擇藥物的時候都是尋找比較大、比較正規的生產企業,大企業的產品含量比較足,而且質量比較穩定,再加上市場上假冒偽劣產品也比較多,所以在選擇藥物的時候更應該和正規的大企業合作。在選擇驅蟲藥時可考慮體內外寄生蟲均能驅殺而且副作用小的藥物,目前西藥方麵用得較多的是伊維菌素或阿維素與芬苯達唑的複方製劑。

3.為了保證豬體藥物的攝入量,在驅蟲給藥之前,給豬停喂一頓。晚上6—8時把藥物和少量精料拌勻進行飼喂,讓豬一次吃完。如果豬不願意吃或不吃,可以在飼料中加入少量鹽水或糖精等,使適口性增加。豬場用藥時,一定要計算好藥物使用量,把藥研碎,拌入飼料中攪拌均勻。

4.對豬隻進行驅蟲時,要準確掌握用藥劑量,以防藥物中毒,產前十五天之後和哺乳期嚴禁使用驅蟲的藥物。

5.驅蟲後及時清理糞便,將其堆積發酵、焚燒或深埋;地麵、牆壁、飼槽應用5%的石灰水消毒,以防排出的蟲體和蟲卵又被豬吃而重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