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芻議誌丹縣草畜業的現狀、製約因素及發展措施(1 / 2)

芻議誌丹縣草畜業的現狀、製約因素及發展措施

畜牧獸醫

作者:高海燕

[摘 要] 誌丹縣位於延安市西北部,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縣內溝壑縱橫,河穀深切,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縣政府貫徹十六大精神,製定和規劃“三步走”發展戰略,把草畜業作為全縣的主導產業,確立立草為業,舍飼養畜的草畜業開發思路。本文通過分析近年來草畜業在誌丹縣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的特點以及草畜業發展的限製因素,提出了一係列大力發展草畜業的可行措施。

[關鍵詞] 誌丹縣 草畜業 製約因素 發展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5-0262-02

一、草畜業的現狀和特點

1.草畜業現狀

在石油產業一枝獨秀的情況下,我縣於2002年把草畜業確定為主導產業,並提出以石油工業反哺農業。近年來,通過不懈努力,初步取得了生態建設與群眾生活同步改善,農村經濟與農村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大好局麵。以牛羊為主的畜牧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的主要產業。在生產方式的轉變中,畜牧業穩步發展。截至2013年底,全縣羊子存欄18萬隻,千隻以上規模養羊場38個,其中新發展16個,出欄羊子9.6萬隻。據調查,農戶家庭加權人均純收入的47.2%來自畜牧業生產活動。

2.飼草基地的發展

誌丹縣從縣情出發,積極種植,形成了以優質苜蓿和飼料玉米為主的飼草基地。為了確保飼草青貯質量,誌丹縣出台了一係列措施來引導農民采取冷季青貯、暖季輪收的方式貯存飼草。並且派出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到廣大養殖戶中進行現場指導,解決養殖戶飼草貯藏中的難題。為了充分調動養殖戶的積極性,誌丹縣還製定了優惠政策:一是全縣養殖戶種植優質飼草種子由畜牧局無償提供;二是全縣養殖戶所用飼草加工機械由畜牧局無償配套,通過政策扶持養殖戶積極性高漲,目前已青貯飼草4萬餘噸。

3.受科技支持的草畜業

由於科技提升的先導作用,出現了集約化發展、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生產的畜牧業發展格局。誌丹縣在義正、永寧建立了白絨山羊種羊生產基地,通過人工授精、冷精配種等方式對當地的羊進行雜交,使白絨山羊的產絨量大大增加,僅羊絨的增收就有一倍以上。在養牛生產上,建立了牛繁育中心,引進胚胎移植技術和冷精製作技術,開展胚胎移植和黃牛雜交,育成了適宜該縣的牛肉品種。在政府扶植政策的激勵下,規模化養殖快速發展。

4.機械化飼養

截止2003年,全縣擁有鍘草機2160台,飼料粉碎機2793台,揉搓機131台,飼料打捆機6台,草籽精選機2台,畜牧業機械化的發展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也實現了飼料的循環利用。先前無法利用的秸稈通過加工,利用率提高了40%,大大降低了農民的飼養成本。

5.產業互動

通過舍飼養畜的發展,該縣飼草加工業應運而生,隨著飼草收貯,,氨化技術的普及,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形成以白絨山羊和秦川牛為主的良種繁育體係,以草業建設為支撐的生產體係,以羊絨、牛肉為主體的加工體係。產業互動,不僅拉動了相關產業的整體提升,而且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幫助。

二、製約因素

1.群眾產業觀念不強

部分小戶村民仍然抱有“養牛為種田、養豬為過年、養雞換油鹽”的小農經濟思想,未能認清草畜產業發展的前景和潛力,隻把牲畜養殖作為一種家庭副業,未加大投入,使得草畜業很難實現區域化、專業化的生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草畜業生產的規模效益。

2.產業化層次低

誌丹縣的草畜業結構單一,發展不平衡。雖然有養殖大戶、龍頭企業,但是由於它們較弱的帶動能力,短狹的產業鏈,有限的開發規模,難以形成地基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