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產優質雜交稻五優613作拋秧栽培的產量結構分析及技術措施(1 / 2)

高產優質雜交稻五優613作拋秧栽培的產量結構分析及技術措施

技術推廣

作者:鍾永保

[摘 要] 五優613是高產優質的雜交稻組合,在大埔作拋秧栽培更有利於發揮其增產優勢。對五優613作拋秧栽培的產量結構分析表明,有效穗數和每穗粒數對產量的直接貢獻最大。該組合的高產栽培技術要主攻有效穗數和穗粒數,在此基礎上提高結實率及增大千粒重以實現高產。並介紹了作拋秧高產栽培的主要技術措施。

[關鍵詞] 雜交稻 五優613 拋秧栽培 產量結構 栽培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5-0172-02

五優613是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用五豐A與粵恢613配組,於2008年新育成的三係感溫型組合,於2011年6月通過廣東省品種審定(粵審稻2011032)。大埔2011年引進在大埔農場參加區試,早晚兩造均表現出有優良的生長優勢和豐產性能。2011年早造區試在11個中遲熟組合中名列第3,計產為7470kg/hm2,比對照汕優122增產6.31%,達顯著值。2011年晚造在11個中遲熟組合中名列第4,計產為6997.5kg/hm2,比對照汕優122增產4.13%,不顯著。2012年進行示範種植,2013年在大埔大麵積推廣種植,均表現豐產性較高尤其是日產量突出,而且優質適應性廣,有較好的抗病性能。

五優613的豐產性能在高產田種植,雖然不及於深優9516等超級稻組合,但該組合具有中熟、多穗、優質等特征,在山區和半山區中低產田有更多的優勢和適應性可利用。因而在中低產田中廣受歡迎。大埔素有疏植的栽培習慣,在疏植條件下,插植栽培對一些品種豐產性能不容易突出,而拋秧栽培對多穗型品種更具有明顯的優勢。為了對五優613的推廣種植取得平衡高產,我們在2012年的拋秧栽培示範田中選取了高產和中低產不同產量水平的12個樣本田,對其產量結構和高產栽培技術規程作統計分析和彙總,以便該組合的高產栽培技術規程作參考依據。

一、產量結構的調查及分析

1.2012年早造在湖寮鎮的拋秧田中選擇了中上地力土壤和中低地力土壤田,選擇了不同產量水平的12個樣本田,每個樣本田采用對角線選取邊行,1-5m以內的5點取樣,每點2㎡,回青期起每5天一次調查其苗蘖動態,直到分蘖高峰後一次。收割前,在該取樣點中計算有效穗數。另用平均數法在每個樣點內選擇有代表性的3穴水稻植株回室內考種,測定其每穗平均總粒數、實粒數、結實率。並把樣品在去除不實粒後烘幹測定千粒重(3次平均值)。收獲時樣品田用同樣的方法對角線5點取樣人工收割67m2,烘幹風淨後測定實產,折計產量。

2.產量結構分析

2.1 產量結構範圍 對12個樣品田的產量及其各自的農藝性質進行分析,這12個樣品田計產為5955 kg/hm2到8730 kg/hm2,極差2775 kg/hm2,按產量範圍分為中低產(500 kg/畝以下)和高產(500 kg/畝以上)。可見,在中低產田中的產量構成因子都是在較低的水平。總穎花量僅為3.4×10.4-4.4 ×10.4萬/hm2,有效總穎花量僅為2.65×10.4-3.24 ×10.4萬/hm2,高產田的產量構成因子都有較大的值。總穎花量4.56×10.4-5.04 ×10.4萬/hm2,有效總穎花量3.4×10.4-3.87 ×10.4萬/hm2,有效總穎花量低於3.4×10.4/hm2的,均不能達到7.5t/hm2以上的目標。可見,發揮五優613的增產作用,必須要達到有足夠的總穎花量和有效總穎花量才可能實現高產目標。

2.2 產量構成因子的變異係數分析 根據分析,不同的管理水平對有效穗數和穗粒數影響較大,還有很大的潛力,對結實率和千粒重的影響較小。也從生產實踐的調查中得知,五優613在疏植栽培中,由於其有效穗少,而導致總穎花量不大,所以難以發揮多穗以實現高產的目標,因而造成一般五優613移植田的產量較低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