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墨技法是以飽和的濃墨,不滲入水分,渴筆作畫,用單一的濃墨實現畫麵的虛實、濃淡、幹濕的層次變化。以皴擦替代渲染,筆鋒含墨量多少和下筆輕重緩疾,是掌握焦墨技法的訣要。焦墨的難點,在於不使用水的情況下,行筆易於滯澀,易於刻板,氣韻難以生動,以純濃墨線條構成的畫麵卻要求具有滋潤感和層次感。黃賓虹認為:“畫有焦墨法,最為古樸,須筆力健舉,含深秀為宜。”潘天壽認為:“用渴筆,須注意渴而能潤,所謂幹裂秋風,潤含春雨是也。”
傳統繪畫在唐以前主要是用焦墨作畫,重在筆法用線條,後人尊稱唐代畫聖吳道子的畫“有筆無墨”,指的就是專用線條塑造藝術形象。自唐人王洽始用潑墨,王維倡導水墨畫時說:“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從此以後用水調墨色,使墨分五色作畫以表現豐富多彩的大自然,水墨法逐漸成為文人作畫的主要表現技法,很少有畫家再用焦墨作畫。焦墨法實為高難度的藝術語言,在不使用水的情況下,要使畫麵具有滋潤感和豐富的層次感,是很困難的,因此非一般畫家所能為之,曆代畫家多望而生畏以避之,視焦墨為畫道上的險絕。據畫史記載,采用純焦墨作畫傑出者為明末清初的程邃(1607-1692年),他擅用渴筆焦墨作畫追求蒼莽古拙的金石味原始美,三百年來無過他者。
在曆代畫論中,對焦墨法的論述隻是隻言片語,當代中國畫家也很少對焦墨法進行論述。中國畫的焦墨技法是公認的高深技法,以焦墨創作的畫家寥寥無幾,因此,焦墨理論至今還不完善。陳雲撰寫的《焦墨疏論》一文,是他三十年焦墨創作實踐的經驗總結,該文較全麵地對焦墨技法和焦墨精神進行闡述,這篇畫論彌補了焦墨理論研究的不足,對將來的焦墨創作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具有較深遠的學術意義。《焦墨疏論》一文已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書畫報》等十餘家全國性報刊上發表、轉載,一篇文章有這麼多重要的報刊予以發表,充分說明這篇畫論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陳雲將積墨山水的一些創作理念也應用到焦墨山水創作,他的焦墨山水同樣具有渾厚華滋的特點,焦墨山水能體現渾厚華滋尤為難得,是他筆性的使然和延續。他用自我獨特的焦墨語言創作的焦墨山水作品,以滋潤蒼潤感和豐富層次感著稱。
近年來,陳雲探索、研究、創作水墨簡筆寫意山水畫、焦墨簡筆寫意山水畫,偏向於大寫意範疇,這是他在藝術生涯上正確的必然選擇。以我對他的了解,他不會拘束於目前積墨山水、焦墨山水的成就,為自己選擇學術研究方向,選擇難題,接受挑戰,並予以突破,符合陳雲的藝術氣質和性格。古人雲:畫以簡為貴。如尚簡入微則可洗盡沉滓、獨存孤迥,煉金成液,去渣存精,此乃畫之高境界。簡筆寫意山水一直是中國畫的創作難點,縱觀曆代簡筆寫意山水,傳世佳作總能撼動心靈,不是空洞無物的簡,而是疏簡之中有生機,不過佳作較少,作品普遍缺乏個性風格。在畫史上,簡筆寫意山水取得成就的畫家較為罕見,有倪瓚、八大山人、弘仁、黃賓虹等人。陳雲理解的簡筆寫意山水,是以意取勝,意到即可,意到筆隨,妙趣天成。筆減意不減;筆減情不減;筆減內容層次不減,以少許勝多許,惜墨如金,而不妄生多餘筆墨,作品傾注著作者的主觀意識、思想和精神。在“似與不似之間”體現神形畢肖、氣韻生動,操弦外之音,以激發觀賞者的想象和遐想空間,這是簡筆寫意山水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