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兵伐謀:基辛格複盤中印邊境戰爭(1 / 2)

上兵伐謀:基辛格複盤中印邊境戰爭

謀略天地

作者:亨利·基辛格

到了1962年,中國已經跟美國在朝鮮打了一仗,又為台灣島和美國發生了兩次軍事對峙;中國解放了新疆和西藏,恢複了中華帝國的曆史版圖(除蒙古和台灣外)。盡管“大躍進”引起的饑荒雖還未結束,但毛澤東麵對軍事衝突卻毫無懼色,因為他認為印度挑釁了中國對曆史疆界的劃定。

印方步步失算

1961年,印度通過“前進”政策,把軍事哨所移至此前已設在現有邊界上的中方哨所附近,以免在國際上留下印度不為國土抗爭的印象。印度部隊指揮官奉命可向中方軍隊開火,其理由是中方入侵了印度領土。1959年,兩方初次發生衝突。為避免一場危機,毛澤東命令中方軍隊後撤20公裏。自那以後,印度的既定政策推行更甚。印方還認定中方軍隊不會抵抗印方的步步緊逼,而會借機撤防。印度官方戰爭史上如是寫道:“印度巡邏部隊奉命盡量向我方承認的國際邊界挺進,阻止中方逼向我方。在我方國土上已有的中方哨所亦應占領之。”

事實證明,印方失算了。毛澤東立即取消了撤軍令,但他在北京的中央軍委會議上仍然謹慎地表示:“小不忍則亂大謀。務必注意形勢發展。”這還不是軍事對峙的命令,而隻是為製定戰略計劃而發出的警告。隨後中方進行了一係列決策準備工作:透徹分析,縝密籌備,考量心理、政治因素,謀劃出奇兵速戰速決。

在中央軍委和最高領導人的會議中,毛澤東對尼赫魯的前進政策評論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換言之,喜馬拉雅山的中國邊防軍在印度的前進政策麵前過於被動。中方認為,該項政策是對中國領土的侵犯。

中共中央軍委下令停止撤軍,宣布若有新的印方哨所,則應在周圍建起一個個中方哨所以保衛之。毛澤東說:“你端著槍,我也端著槍,臉對臉地站著,可以練膽量。”他還說此項政策是“武裝共處”。其實這無異於在喜馬拉雅山下了盤圍棋。

接著,中方下達了一係列具體指示,目標仍然是避免更大的衝突。除非印軍逼到了50米以內的距離,否則中方軍隊不得開火。進一步軍事行動則必須接到上級命令後方可為之。

印方注意到中方已停止撤軍,也發現了中方開火非常克製,於是他們認定再有最後一擊便可大功告成。他們的目的不再是抗爭渺無人煙的領土,而是“擊退中方已有的哨所”。

既然中方既定政策的雙重目的——阻止印方進一步逼近和避免流血衝突——都未達到,中國領導人便開始考慮一次閃電式打擊是否能迫使印度坐到談判桌前,結束針鋒相對的局麵。

要打印度先搞定美蘇

但是中國領導人擔心美國會以日益逼近的中印衝突為由,放手讓台灣反攻大陸,還擔心美國既然正在搞外交活動以阻止河內把老撾變成越南戰爭的一個基地,那麼是否接下來會從老撾攻入華南。不過中國領導人不相信美國會為了局部戰略利益而像在印度支那那樣陷得那麼深。

中國領導人想方設法要消除這兩點顧慮,這也展示了中國在製定政策時考慮得多麼全麵、周密。中方選擇在華沙會談上確定美國在台灣海峽的行動意向。參加會談的中方大使王炳南此前正在休假,他是突然被召回,受命要求召開會議的。在會上,他表示北京方麵注意到台灣已有動作,正準備反攻大陸。美國大使並未聽說過此等事,因為這純屬子虛烏有。他按照上級指示回答說,美國要和平,“在當前形勢下”,不會支持國民黨反攻大陸。王炳南在回憶錄中寫道,這句話“起了很大作用”,使北京最終決定在喜馬拉雅山采取行動。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美國政府事後是否反思過中方要求召開特別會談的原因。這就是決策時深謀遠慮和輕慮淺謀的區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