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問題自行解決了。1962年的日內瓦會議促成了老撾中立和美軍撤出老撾的決定,這樣中國又少了一個後顧之憂。
有了這兩項保證,毛澤東在1962年10月初召集了領導人會議,宣布了最後決定——出兵印度。
我們同老蔣打過仗,同日本人打過仗,同美國人打過仗,我們都沒怕過,也都打贏了。印度人現在又要同我們打,我們當然也不怕。我們不能讓步,一讓步,相當於福建省那麼大的地方就要讓他們侵占去。
尼赫魯既然伸進頭來非要我們打他,我們再不打就不夠朋友嘍,禮尚往來嘛。
10月6日中方大體做出了一個決定,戰略計劃是發動大規模進攻,以其震懾力迫使印方談判,或至少在此後相當一段時間內讓印軍停止對中國的騷擾。
在最後下達作戰命令之前,赫魯曉夫傳話說,若爆發戰爭,蘇聯將依據1950年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支持中國,這一決定與前幾年中蘇關係的調子大相徑庭,也有悖於克裏姆林宮在中印關係上的中立性。可能赫魯曉夫意識到蘇聯即將要為在古巴部署核武器的問題與美國決一雌雄,因此想在加勒比海危機中得到中國的支持。渡過了古巴危機之後,他就再沒有重提舊話。
餘音不平
中國的進攻分兩個階段進行:先是在10月20日發動初步攻勢,持續了4天;11月中旬開始大舉進攻,直搗中國邊界附近的喜馬拉雅山腳。到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立即收兵,返回了離邊界甚遠的起兵之處。這塊領土至今爭議未斷,但雙方都沒有強行超越現有的邊界。
這次中方的戰略與在幾次台海危機問題上采取的戰略相同。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中國沒有占領一寸土地,盡管中方仍聲稱對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領土擁有主權。這也許反映出了中方的政治判斷,或者是因為中方認識到了後勤方麵的現實情況:已打下的東部走廊地勢險峻,後勤補給線過長,鞭長莫及。
這次戰爭讓毛澤東又勝利渡過了一大危機,盡管此時國內饑荒尚未過去。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次衝突重演了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的經曆:敵方低估了中國的力量,無人質疑情報是否準確,又大大地錯誤估計了中國對其安全環境的看法以及中國對軍事威脅的反應。
同時,1962年的戰爭對中國來說其實增加了一個強大的對手,而此刻其與蘇聯的關係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中印邊境的軍事衝突剛一升級,蘇聯便擺出了中立姿態。赫魯曉夫還往中國的傷口上撒鹽,他以維護“和平共處”為托詞,為蘇聯保持中立的行為辯護。1962年12月,中共官方報紙《人民日報》刊登的社論憤怒地寫道,這是第一次一個共產黨國家不支持另一共產黨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鬥爭:“對共產黨人來說,一個起碼的要求應該是分清敵我,應該是對敵狠,對己和。”社論中還痛心疾首地呼籲中國的盟友“撫心自問,他們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丟到哪裏去了?他們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丟到哪裏去了?”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