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了讓劉邦活著,把他逼到了漢中(某一定程度上來說,雙方戰力僅僅隻相差幾籌,楚強漢弱),因為在齊討伐來不及救援,讓劉邦占了關中,隨項羽殺了回去,雙方卻出現了議和,以鴻溝為界,西歸漢,東歸楚(也就是象棋盤上的楚河漢界),以甚至以使得劉邦有機會發展。
上麵說過,項羽討伐齊,那是因為政治方麵,項羽一直使用分封製,卻不知道,分封諸侯是對權利的分散,導致後期有些諸侯不敬王國,天下太平未久,就開始討伐反叛的諸侯國,百姓得不到修養,使得劉邦得了機會。
平叛諸侯國,劉邦也坐不住了,以楚王殘暴為由頭(其實是韓信投靠劉邦後提的建議),拜韓信為大將軍,討伐項羽,而項羽也來不及反應,被打的措手不及,最後被趕出了關中,後聽說劉邦住了自己的行宮,一怒之下殺了回去,將劉邦的大軍給打散了,劉邦這一仗,打的非常狼狽。
項羽隨殺回關中,卻為能成功,麵對韓信的兵力部署,一直被牽著鼻子走,當然,韓信的野心也變大了,他以項羽向劉邦提了條件,這個以後再說。
項羽被韓信逼入垓下,發生了曆史上最著名的四件事,分別是:垓下之圍、四麵楚歌、霸王別姬和垓下之戰,雖然殺出了重圍,到達烏江,卻也隻剩下寥寥幾人。
來到烏江,項羽本可以不死,甚至還可以東山再起,而項羽之所以沒過江,有可能是明白了,愛人已失,天下何用,便對烏江亭長道:我自出道以來,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渡江,可現如今隻剩我一人可以回來,有何麵目麵見江東父老。
而與項羽突圍而出的兵士卻未離去,項羽命令兵士全部下馬步戰,最後楚軍全部戰死,項羽獨自力戰漢軍,殺數百人,但也受了幾十處傷,也許是無力再戰,又恰巧碰到了呂馬童,便做了順水人情,有了後來的烏江自刎,項羽的屍體當然就被呂馬童等人所得,他們各有獎賞。
項羽死後,西楚其餘地方都向劉邦投降,因項羽封魯公,故魯地遲不肯降,直到漢軍出示了項羽首級之後,才投降。
周恩來總理曾評價:“時勢之英雄,固若是其眾也,然非吾之所論於項羽、拿破侖也。夫二氏,世界之怪傑也。具並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是猶其勇之著於外也。若其關係於世界之進退,人類之盛衰,又非一時豪俊、二三學者所可同日而語。雖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錢之勢,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謂造時勢之英雄也。”(什麼意思,我也不懂)
其實我本人對於項羽的死有些惋惜,畢竟是一個英雄人物。但曆史便是那樣,有你喜歡的人,也有不喜歡的,我們都是看客,改變不了,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