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歸化異化理論(1 / 2)

論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歸化異化理論

創新論壇

作者:王周

摘 要 有關異化與歸化之爭由來已久,並有愈演愈烈之勢。在當代譯界。翻譯家們對於歸化異化的爭論仍舊不休,各執其是。電影是介紹和交流文化的一種重要媒介,作為傳承文化的一個載體,其溝通、交流的橋梁、紐帶作用不容小覷,而電影名作為影片的點睛之筆,它的翻譯又是重中之重。如何完美的翻譯電影片名呢?本文將作出解釋。

關鍵詞 電影名 翻譯 異化 歸化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1翻譯的異化和歸化理論概述

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它同時也是兩種語言所蘊涵的深層文化之間的交流。因為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語言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土壤。翻譯中必然涉及到的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和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又必然會引出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處理源語文本中的特有的語言形式、習慣和文化傳統。一般來說,翻譯中對文化因素處理有兩種基本方法:歸化和異化。

Venuti對歸化的定義是:“遵守目標語言文化當前的主流價值觀。公然對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要”。他認為,歸化的譯文風格用譯文接受者熟悉的語言形式掩蓋了文化之間的差異,抹殺了文化個體性,使譯文成為了文化侵略的溫床。Venuti將異化表述為:“偏離本土主流價值觀,保留原文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有陌生感和疏離感的譯本捕捉並保留原文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有助於增強接受者的文化差異意識,給他們別樣的閱讀體驗,從而更好地實現原文本的既定功能。就Venuti而言,他更倚重異化,阻抗歸化翻譯策略。

與“異化派”的觀點正好相反,“歸化派”則堅持譯文應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用目的語讀者所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美國翻譯家Nida是“歸化”理論的推崇者。他提出了“功能對等”和“讀者反映論”的觀點。“歸化派”認為,文化差異必然帶來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礙,既然翻譯的主要任務是文化交流和傳播,就應該避免文化障礙,應該將源語以最貼近目的語的形式呈現給譯文讀者,使之理解起來更容易。

2功能理論下的歸化和異化策略

德國學者諾德(Nord)給功能翻譯理論一個定義:“翻譯的‘功能主義’就是指專注於文本與翻譯的一種或多種功能的研究”。弗米爾(H.J.Vermeer)以“文本目的”為翻譯過程的第一準則,發展了功能派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目的論”。它形成了功能理論的主流。功能派“目的論”的核心內容是:“決定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文本目的”這一術語通常用來指譯文的目的。

“目的原則”認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一切翻譯活動都得由它的目的決定。因此,不同的文體類別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對語言的要求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