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生重大變化(3 / 3)

第三,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變革與轉型的客觀依據。資本主義國家為適應高新科技革命和生產力革命發展的需要,對本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節和更新,從而獲得了新的發展,這就使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一,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力量相對增強,資本主義的法律和製度也表現出了更大包容性和彈性;其二,社會階級結構出現了深刻變化,由金字塔形發展成橄欖形,中間階級的人數持續增長,工人階級中藍領工人的比例下降,白領工人的比例上升;其三,廣大勞動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並獲得了相應的福利保障,人民群眾的政治和經濟參與有了更多的途徑;其四,在經濟政治狀況有所改善的條件下,廣大人民群眾並不急於要求改變現狀,而是熱衷於改良現存製度中的不足;其四,各國共產黨相繼取得了合法地位,從體製外的政黨轉變成為體製內的政黨,等等。所有這一切就使資本主義的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勞資矛盾有了一定程度的緩解。這與二戰前階級矛盾極端尖銳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甚至與戰後初期的情況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各國共產黨需要根據生存環境的變化而變革自己,革新自己的理論與策略,以適應客觀條件的新變化。

第四,階級力量對比關係的嚴重失衡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變革與轉型的內在要求。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各國的團結,是抗衡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的重要力量,這對資本主義各國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是有利的。蘇東劇變使世界範圍內的階級力量對比關係嚴重失衡,並使資本主義國內的階級力量對比關係向著有利於大壟斷資本的方向發展,這嚴重打擊了資本主義各國爭取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使得歐美國家共產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更加邊緣化。顯然,在國內外階級力量對比關係不利於社會主義發展的條件下,資本主義各國共產黨必須革新其理論與策略,變攻勢為守勢,積蓄力量,以圖未來的更大發展。

第五,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變革與轉型的理論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時期為無產階級製定了不同的革命策略,他們要求把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這是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製定和平民主革命策略的依據。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舊社會孕育和形成著新社會因素的理論,是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漸進地變革資本主義的理論依據。

三、正視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變革與轉型

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變革與轉型,我們要正視現實,正確對待。

首先,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變革與轉型是世界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產物,是各國共產黨為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回顧資產階級政黨發展的曆史,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存在百年以上的老字號政黨,沒有一個不是經曆了多次的變革和轉型後發展壯大起來的。所以,今天各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變革與轉型,是符合世界政黨發展規律的,也是符合社會主義運動發展規律的。

其次,這種變革和轉型是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經過幾個世紀的鬥爭所取得的成果,是一種社會的進步。曆史上,直到1975年以前,像西班牙、葡萄牙、希臘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還處在非法地位;到20世紀90年代,原蘇聯東歐地區的不少國家還一度將共產黨置於非法地位。然而,經過人民群眾的頑強鬥爭,到了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結束時,所有發達國家的共產黨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共產黨都已爭得合法的地位,因而有條件采取不同於過去的鬥爭方式來進行新的實驗,以便用較小的代價和犧牲來取得社會主義的勝利。

第三,在爭取社會主義的鬥爭中,各國共產黨有獨立自主地製定自己的理論和策略的權利,我們應該尊重這一基本權利。正如鄧小平所說:“各國的情況千差萬別,人民的覺悟有高有低,國內階級關係的狀況、階級力量的對比又很不一樣”,“各國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國的黨、各國的人民,由他們自己去尋找道路,去探索,去解決問題”。

總之,人類實現社會主義的道路將是艱難、曲折而漫長的,在這個過程中,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應該由曆史來評價今日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是非曲直。

(作者:華中師範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政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