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深化核心價值體係的理論研究(1 / 2)

治國論壇

作者:王虎學

價值是文化的核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提出既是一種文化自覺,也是一種價值自覺。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提高到“興國之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的高度,並指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根本任務。因此,如何深化對這一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命題的研究,就成為廣大理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

從價值觀分化與整合的邏輯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

價值觀的分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提出的現實語境。現代社會生活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分化。所謂分化,是指事物由同一性、同質性向多樣性、異質性的演化過程,而社會分化所指認的就是社會各領域從“合一”走向“分離”且指向不同價值的曆史曆程。因此,社會分化不僅體現為社會領域的相對分離,也體現在價值領域的分化上。誠然,分化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標誌,但是分化過度就會成為社會問題滋生的溫床。就當代中國而言,隨著社會分化的加劇,中國已經進入了矛盾和問題的凸顯期,貧富分化、生態惡化、價值衝突、道德失範、誠信缺失、假冒偽劣等問題屢見不鮮。實際上,在這些社會現象背後所隱藏的深層問題,是由價值分化乃至價值衝突所引致的價值共識危機。

價值觀的整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功能指向。從邏輯上看,過度的社會分化必然要求相應的社會整合,同樣,價值觀的過度分化也呼喚價值觀的整合。需要注意的是,相對於剛性“強”的社會整合而言,價值觀的整合是一種柔性的“軟”整合,是在對社會核心價值理念達成共識基礎上的一種認同性整合,這就必然要求一個社會擁有能夠為其成員共同認可並具有強大凝聚力的核心價值體係。法國學者吉爾·利波維茨基曾指出: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係絕不是一種“奢侈”,可有可無,相反,它是集體生活自身的條件,它可以幫助個體彼此照顧,具有共同目標,采取共同行動,一句話,沒有價值體係,就沒有可以再生的社會集體。事實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正是在應對經濟體製轉軌期中國社會所麵臨的一係列重大問題特別是價值共識危機的基礎上而提出的凝聚人心、引領各種社會思潮的強大價值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對“社會主義”價值共識的重塑,它不僅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判斷是非得失、做出價值選擇提供了一個相對統一、比較可靠的價值標準,也有利於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共識。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形成共同信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共同理想;堅持愛國主義和改革創新,形成共同精神;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共同規範。

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高度去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社會主義“價值”在意識形態層麵的展開。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作為“被意識到了的存在”,是“與物質前提相聯係的物質生活過程的必然升華物”。正是在把意識形態理解為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思想體係的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製度化的思想體係”和“觀念形態的國家機器”,是社會主義製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體現著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表達著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理念,引導著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決定著整個社會價值體係的總體特征和基本方向,從而也是整合並引領社會主義社會多樣化價值取向的核心價值理念。

實際上,在西方普遍流行的“意識形態終結”這一社會思潮的背後潛藏著意識形態領域的危機。冷戰結束以後,盡管世界形勢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種種跡象表明,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的戰略不會改變。美國智庫蘭德公司於1999年6月向美國政府提出的建議報告稱,美國的對華戰略應該分三步走,其中第一步就是“西化、分化中國,使中國的意識形態西方化,從而失去與美國對抗的可能性”。對此,中國共產黨人一貫保持著清醒的認識。胡錦濤同誌強調指出:“敵對勢力要搞亂一個社會,顛覆一個政權,往往總是先從意識形態領域打開突破口,先從搞亂人們的思想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