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生重大變化(2 / 3)

7. 對指導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基礎有新的認識。馬克思主義曆來是指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基礎。然而,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在發展,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蘇東劇變使各國共產黨清楚地認識到教條主義的危害,更加注重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當今,將馬克思主義與本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已經成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主流,各國共產黨紛紛探索本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形成自己的理論和策略。日本共產黨提出了“日本式社會主義”理論,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提出了“人民民主革命”理論,巴西共產黨提出了“具有巴西特色的新型社會主義”理論,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提出了“俄羅斯社會主義”理論等。

8.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團結與合作的形式發生變化。蘇東劇變之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國際聯係受到嚴重破壞。然而,經過近20年的發展,社會主義運動的國際團結合作又出現了新的形式。發展黨與黨之間的雙邊關係,已經成為各國共產黨進行國際聯係、交流經驗和相互支持的主要形式。新時期黨與黨之間關係的特點是: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和互不幹涉內部事務,這就避免了過去以某個大黨為中心的國際聯合所產生的諸多不正常現象。一年一度的“共產黨工人黨國際會議”和“國際共產主義研討會”(ICS)已成為世界各國共產黨工人黨加強思想聯係、交流理論觀點和工作經驗的重要形式;此外,社會主義學者國際會議也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理論上相互交流的補充形式。

9.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與其他社會運動的關係發生變化。蘇東劇變以後,人們對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社會主義發展的多樣性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其他社會進步力量開展的反對資本主義的運動采取了比較寬容的態度:凡是有利於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公平和正義的社會運動,各國共產黨一般都表示支持,尊重其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不同探索,並願意學習其成功的經驗。其中特別重要的是共產黨與社會黨的關係已經從過去的相互敵對逐步轉向了共存和互容,主要國家的共產黨和社會黨的黨際關係已經正常化。共產黨和社會黨關係的改善促進了左翼政黨國際會議的召開,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1990年開始舉行的聖保羅論壇會議,該論壇會議已經成為世界左派政黨每年一次的重要聚會。同時,共社兩黨關係的改善還促進了地區性的左翼政黨聯盟的建立。

二、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已實現新的轉型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轉型的主要特征是:它已經從處在資本主義體製之外的運動,轉變為處在資本主義體製之內的運動;從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本主義的運動,轉變為通過和平民主方式對資本主義實行革命性變革的運動;從先進社會階層參加的為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發展為多數人參加的為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生重大變化和轉型有深刻的社會根源。

第一,科技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變革和轉型提供了前提和基礎。源於二戰後的高新科技革命和生產力的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的結構和運行、整個社會的階級結構、工人階級內部的分層、社會矛盾的發展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突出表現為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政治民主化、社會福利化、階級中間化等。麵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態勢,領導社會運動各階級的政黨(包括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在內的所有政黨),都出現了“不適應”的危機,並相繼作出反應,多次調整和變革自己的理論與策略,以適應社會的新發展。資本主義各國共產黨生活在現代資本主義的大環境之中,為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適應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順應政黨發展的大趨勢。這就要求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根據新的經濟和政治狀況,擬定新的發展目標、采取新的戰略和策略,為此黨自身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變革,使黨的理論觀念、組織結構、運行機製以及鬥爭的方式等適應社會的新發展,從而使黨能夠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立足於社會,並獲得新的發展。

第二,時代主題的轉換是促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變革和轉型的重要國際環境。20世紀上半葉,由於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激化,戰爭與革命成為時代的主題,大部分國家的共產黨處於非法狀態,從而迫使第三國際各國共產黨製定了武裝奪取政權的策略。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由於世界經濟、政治的新發展,再沒有爆發世界性戰爭和大的革命,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求和平、謀發展已經成為各國人民群眾的深切期待。在此情況下,馬克思主義的工人政黨,隻有體民心,順民意,調整自己的理論與策略,實行和平民主的革命方針,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擁護,並實現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