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說,延續華盛頓公仆思想的美國總統們大都過著緊日子,白宮的設施也一直處在修修補補的狀態。1901年9月,麥金利總統在紐約出席一個盛大的音樂會,在與客人握手時遇刺身亡。從此,白宮停止了總統與普通人的親密接觸。1902年,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下令修建白宮西翼,將辦公區與生活區分開,他希望打造出莊嚴的白宮風格來象征國家,首次決定用“WHITE HOUSE”(白宮)來命名這座總統官邸。1933年,身有殘疾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增建了白宮東翼的配樓,進一步擴大了白宮西翼配樓,在西翼的南側,緊挨著玫瑰花園,設置了全美最著名的房間——橢圓形總統辦公室,它是總統的正式工作空間,西翼從此成為白宮最為重要的一部分。自1934年建成以來,這裏變化很小,地上鋪著一個橢圓形淺色地毯,中間是一個圓形的美國國徽,象征力量、勇氣、自由和不朽的白頭海雕,雙翅展開,左右鷹爪分別抓著象征和平和武力的橄欖枝和箭,鷹頭目視右方,象征著期望和平,鷹嘴叼著的綬帶上寫著拉丁文格言“合眾為一”。牆上掛著華盛頓和林肯半身像,室內的家具極為簡單和實用,主要的隻是一組沙發和一套老式辦公桌。辦公桌是1880年英格蘭維多利亞女王贈送給海斯總統的,用堅毅號航船運送,深受曆任總統喜愛,以後被命名為堅毅之桌。
林肯使白宮成為神聖之地
林肯住在白宮時間不長,但他帶給白宮影響卻是最大的。林肯親民,據記載,他曾在一次晚會上與6000人握手。林肯帶入白宮的還有他的3個孩子,他的育兒哲學是“讓孩子們快快樂樂地玩吧。”林肯的孩子們經常可以自由自在地在白宮裏跑跳,林肯的兒子塔德還曾經在白宮的過道上為內戰籌款,經常攔下拜見總統的客人。
1865年4月9日,南方軍總司令羅伯特·李將軍向北方軍總司令尤利塞斯·格蘭特將軍投降,美國內戰宣告結束。當這一消息放出後,華盛頓的人們不約而同湧向白宮,因為總統肯定要說點什麼。林肯來到白宮外,一手拿著蠟燭,一手拿著演講稿,語氣沉重,並沒有一絲勝利者的喜悅,而是號召人們讓那些叛亂者安全回家,寬恕他們,讓這個國家重新聯為一體。
林肯遇刺後,他的肉身冰冷了,但是他的容貌卻被定格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牆壁上。白宮因為林肯的個人魅力而被加冕,後繼入駐的總統因此擁有了一份難以言說的合法性。林肯使這座原本普通的官邸具有了某種神聖的意義。有白宮研究者稱,要不是林肯住過,單就建築本身,白宮很可能在19世紀中後期就被廢棄了。
為了紀念林肯,白宮開辟了一間“林肯臥室”,它位於白宮主樓二層東側。這間臥室曆經數次裝修,其中傑奎琳·肯尼迪擔任美國第一夫人期間的裝修將它定格在維多利亞時代。直到現在,入住林肯臥室還會作為一項榮譽,為特殊的總統貴賓敞開大門,據說大多數人躺在那張床上都會激動得徹夜難眠。
白宮的守護者們
雖然白宮的生活還不錯,但置身其中的總統們卻常常自稱“白宮的囚徒”,因為白宮有一群可以對總統說NO的人——特勤局特工。最初特勤局隸屬於美國財政部,主管經濟犯罪,類似我國的經警。但特勤局成立不久,林肯即遇刺身亡,1901年,麥金利總統又遇刺身亡,國會才通過法案,授權特勤局保護總統,總統即使退休,也會“延保”10年。
白宮防衛嚴密堪稱世界官邸之最。保衛白宮的有三道防線,最遠一道是安德魯斯空軍基地,位於白宮十多公裏外的馬裏蘭州,八千人的戰鬥序列裝備有先進戰鬥機和“空軍一號”,負責白宮防空,美國聯邦航空署以華盛頓紀念碑為中心劃了一個半徑25公裏的禁飛區;第二道是華盛頓陸軍基地,那裏有陸軍儀仗隊,是總統近衛軍,一旦有事,迅速增援;第三道防線是由特工組成,白宮內約有2800名特工,每天24小時值班,保衛總統及副總統安全。特工們按“縱深防禦”的原則分成3個防衛圈,外圈特工著製服,攜自動武器,控製白宮的所有出入口,中圈特工著便服,帶手槍,部署在白宮主要的建築物附近,內圈特工著便服,帶手槍,部署在總統辦公室及總統臥室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