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不知道的白宮軼事(1 / 3)

你不知道的白宮軼事

往事

作者:南洛

在全世界的元首官邸中,美國白宮無疑是最受矚目的一個。白宮本意隻是白房子(white house),在英文世界中與宮殿無緣,但隨著美式霸權戰後的全球擴張,白宮作為總統開展外交的一個重要舞台,逐漸名揚四海。

在美國人自己看來這是一座連通過去與現在的神奇建築,曆史遺跡與凡俗生活並存,無數影響世界的重大決策在這裏形成:二戰時宣布摧毀日本所有城市的一切生產設施、宣布接受日本無條件投降、以防禦性核武保護西半球,曆任總統的就職與離職宣言……都在這個權力中心上演,每一個來此遊曆的人都有種一日穿梭古今的感受。正如喬治·布什所說,這裏不隻是總統權力的象征,它就是世人眼裏的美國。

營建之初:總統家沒柴燒

1792年6月,白宮還不存在,“華盛頓”一詞指的還是軍事首長而不是地名。一位名叫詹姆斯·赫本的愛爾蘭年輕建築師身著禮服前去費城拜見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

赫本將要展示給華盛頓的是未來總統官邸的藍圖。他的到來並不是毛遂自薦,而是源自華盛頓本人的召見。1791年5月,正好是一年前,手握權柄的華盛頓遊曆北美,在南加利福尼亞的查理斯頓對正在建設的縣法院一見傾心,當時就約見了法院的建築師、小有名氣的赫本,“麵試”完畢即約定明年費城再見。

赫本到達費城後,為謹慎起見,華盛頓特區又舉行了一場建築設計競賽,一共收到了9份提案,除了赫本,還有美國第一任國務卿托馬斯·傑斐遜匿名提交的。

喬治·華盛頓對總統官邸的要求是:它是國家公仆的居所,決不能是一座豪華的宮殿,無須高大,隻要寬敞、堅固、典雅,能給人一種國勢蒸蒸日上的感覺就行。華盛頓看過9個提案後,對赫本的設計愛不釋手,開國元勳傑斐遜的設計悄無聲息地落選了。但華盛頓對赫本的方案並非沒有修改意見,他認為建築麵積太小,且缺少裝飾,一國元首的寓所應該有足夠的紀念與象征內涵。在華盛頓的建議下,官邸由3層削成2層,由9個立麵加寬至11個立麵。

華盛頓本人並沒有等到官邸建成,1799年12月14日,他在弗農山辭世,1800年,官邸才交付使用。當年5月,時任總統的約翰·亞當斯下令軍政各部從臨時首都費城遷往華盛頓城。

剛剛建好的總統官邸,“連最起碼的柵欄、院落或者其他可以使用的東西都沒有”,亞當斯總統的夫人牢騷滿腹,隻好在東大廳裏拉起晾衣繩,她把這套房子比作是“光禿禿的、巨大而醜陋的建築”。北美的冬天,天寒地凍,總統家隻好生起數個壁爐,但是因為沒有足夠的人手去砍伐和搬運木材,取暖依舊很困難。

第三任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也就是提交方案最終落選的那位,極為推崇民主政治,主張白宮完全向公眾開放,任何一個素不相識的來客都可以直接信步走進他的辦公室,跟他喝茶握手。此外,傑斐遜每周還在白宮辦一場飯局,宴請外交使團中的高級代表,這之後成為官邸的一個傳統,上流社會也開始以能夠參加白宮晚宴而沾沾自喜。

被燒黑的白宮

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執政期間,英美戰爭爆發。1814年8月24日,英軍的海陸夾攻,從北美的東北海岸長驅直入,導致華盛頓淪陷。麥迪遜總統夫婦直到最後一刻才撤離官邸,第一夫人臨走時從牆上摘下了華盛頓的肖像、《獨立宣言》的原件以及一批珍貴的曆史檔案。這是迄今唯一一次美國總統官邸陷於敵手。

英軍縱火焚燒總統官邸,幸好天降大雨,官邸才沒有被完全燒毀,但牆壁卻被完全熏黑。戰火過後,官邸重建,當年的建築師赫本重新被禮聘,赫本用白漆粉飾建築過火痕跡,官邸從此始成白色。

官邸的設施也是逐步到位,1834年引入泉水結束了外出拉水的日子,1853年安裝了取暖設備應付寒冬,1877年海斯總統建立了一座圖書館,1882年有了第一架電梯,不久後架設了電線,燈光從此照亮官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