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納斯碧玉考察記
問玉新疆
作者:馬吉青
2008年5月的一天,我忽然接到一個莫名其妙的手機短信。“窮、窮、窮,三代人過的生活,你的一本書使我過上了幸福生活,謝謝你出版的石頭書。”帶著好奇,我打了電話過去。
他是瑪納斯縣麵粉廠的一個下崗工人,名叫李堅,2005年的一天,下崗失業後的他來到新華書店,看到我寫的《新疆奇石收藏與鑒賞》一書,發現原來石頭也可以賣錢,於是買了一本書回家仔細看。想到瑪納斯河中豐富的奇石和碧玉資源,他一頭紮進了玉石的買賣和收藏中,3年下來獲利頗豐。幾天前,他2年前用2萬元東西換的一塊碧玉,被一位福建人以27萬元的價格買走後,他按捺不住自己喜悅的心情才給我發了這樣一條短信。
瑪納斯碧玉是世界三大碧玉之一,也是這本書要重點介紹的玉石,我正發愁到瑪納斯考察沒有向導,正好他是一個比較合適的人選。2008年9月我從和田考察返回烏魯木齊後,趕到了瑪納斯,見到了在路口開車早已等候多時的李堅。
他早已召集了一些石友與我座談,也聯係好了瑪納斯寶玉石協會的負責人,更為我搜集準備了有關瑪納斯碧玉的資料和剪報。在他的陪同下我圓滿完成了這次考察。
古代開采曆史
瑪納斯碧玉早在我國古代已經開始開采,具有非常悠久的曆史,至清代即已著名,瑪納斯河有了“金版玉底”、“金玉之鄉”之美稱。
《山海經》中提到“潘候之山,其陰多玉”,“大成之山,其下多玉”,“渾夕之山,多銅玉”。清代《西域圖誌》一書的作者認為:潘候、大鹹、渾夕等山,都在準噶爾部境內。並說:“準噶爾部玉名哈司,色多青碧,不如和闐遠甚”。西漢楚襄王劉注墓出土號稱“中國第一棺”的鑲玉漆棺使用2095片玉片,多為瑪納斯河流域之碧玉。唐寶應年間,天山海拔3800米處開設沙爾塔克塔依礦點,所采碧玉作為西域呈奉朝廷之貢品,為我國當時唯一的碧玉產地。明朝時瑪納斯碧玉得到了大規模的開采,現今故宮博物院就有不少用瑪納斯碧玉雕琢的缽、瓶、鼎等物件。
到了清代,瑪納斯河淘金采玉盛極一時。乾隆時期,清政府專門在瑪納斯縣設立了官辦的綠玉廠,有礦點十餘處。清嘉慶年間的《三州輯略》稱:“瑪納斯城南百餘裏……皆產碧玉,其色黝碧,有文采,質上乘。”《新疆圖誌,實業誌》載:“瑪納斯河源清,產玉,故名清水河。玉色黝碧,有文采,璞大者重數十餘斤”。清光緒年間詩人肖雄《西疆雜述詩》卷四述:“北路瑪納斯河中,搜尋亦可得玉色而有翠。類乎雲南所產,嘉者亦郎潤可觀”,對瑪納斯碧玉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可是好景不長,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綠玉廠關閉,禁止民間開采。到了民國十七年(1928年)有私商開采碧玉,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停采。
新中國成立後的開采情況
清代綠玉廠停止開采以後,100多年來原生碧玉礦一直不為人所知,直到1973年被重新發現。關於瑪納斯碧玉礦被重新發現,有兩個不同的版本。一是說當年北京玉器廠有一個老藝人莫英,根據在瑪納斯縣城收購到的一塊碧玉,經過幾個月的調查和追蹤找到了碧玉礦,見到了乾隆年間采玉的遺址。又一種說法是新疆地質局五大隊(第二區域地質調查隊)根據國家關於早日查清新疆碧玉資源的會議精神,多次派人深入到天山普查礦源,終於在瑪納斯南山一帶找到了玉石的原生產地。
據曾經在瑪納斯玉石礦成立初期就參與礦山建設,並在20世紀90年代後擔任過礦長的餘鴻奇介紹:1973年原生礦發現後,當年就開始籌建玉石礦,1974年國家地礦部等三部委投資正式建立了瑪納斯玉石礦,到1975年開始大量開采,並掀起“采玉熱”。當時玉礦有職工75人,當年采玉35.2噸,銷往北京、上海、揚州、廣州等省市,銷售額達74.7萬元,創利稅53萬元。以後最多一年開采了40多噸,最少的一年也有三五噸,到1996年共采等內料200多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