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維吾爾族餐桌上的“三朵奇葩”(2 / 2)

玉古爾:根根銀絲寄深情

和麵肺子一樣,玉古爾也是維吾爾族傳統飲食之一,並在馬哈茂德·喀什噶爾的曆史巨著《突厥語大辭典》中留下記錄,前者被幾次提及,後者則作為一個條目專門介紹。

仔細一想,很多時候我們都把玉古爾和麵條混淆在一起,實際上這是兩個概念,雖說都是切麵,然而叫法卻不一樣,麵條我們稱作“綏依阿希”,直譯就是“湯飯”。另外粗細程度也不一樣,玉古爾切麵要求精細,而“綏依阿希”則粗細不一。關鍵是湯料有著實質性區別,一個先熗鍋,後添水,一個卻事先備好肉湯,再放入相應材料,相互一對比,質量就有了差異。

真正意義上的玉古爾,從和麵開始就十分考究,首先原料必須是精製白麵,而且根據人數多少,備好相應數量的雞蛋,摻和在一起。同時麵還要和得硬一些,然後經過反複揉擀,使麵達到要求的薄度,等麵稍餳一會兒,再切成銀絲狀等候下鍋。

當然,先要燉一鍋新鮮連骨羊肉,確保肉湯原汁原味,隨後將切好的肉丁、皮牙子(洋蔥)、食鹽、黑胡椒末,放入滾沸的肉湯。稍等片刻,當肉丁快熟之際,再將切好的西紅柿、恰瑪古放進去。5至10分鍾之後,最終把銀絲麵下到鍋裏。

最後一個程序,在盛飯之前,再放一撮芫荽,這才一碗一碗端到達斯特汗(餐布)上。而且隨著社會發展,玉古爾也與時俱進,開始放一些辣椒和醋,有湯有麵,有色有味,看著賞心悅目,吃著提神解乏,尤其受到長途奔波和身體不適者的青睞。雅普瑪:源自吐魯番的獨特風味

提起吐魯番這個名字,人們最先想到的是葡萄,實際上吐魯番的飲食也獨具特色。據說雅普瑪就源自吐魯番,翻譯過來是“蓋”的意思,不過不是“鍋蓋”蓋上鍋,而是“麵餅”蓋上肉和菜。

這種吐魯番維吾爾族地方風味,有“波拉克雅普瑪”和“皮特爾雅普瑪”兩種,區別一個是發麵,一個是死麵。“波拉克雅普瑪”原材料包括:連骨肉、胡蘿卜、土豆、南瓜、豇豆、大白菜等,一般情況下,一次隻選擇其中兩到三種。

具體做法是,先將羊肉剁成小塊,然後放入鍋中炒,隨後再炒上述蔬菜,掌握火候注入一筷子深清水。這時,事先和好的麵也快醒了,揉巴揉巴成為大“麵餅”狀,蓋在滾沸的肉菜之上,然後再蓋上鍋蓋。需要說明的是,和麵必須放酵母,不然,就不稱其為“波拉克雅普瑪”。

而“皮特爾雅普瑪”,所選蔬菜也不外乎上述幾種,隻是在“麵餅”的做法上有所不同,一是和麵不放酵母,二是“麵餅”分層狀。不過不管是哪一種雅普瑪,招待尊貴客人的時候,剁成塊狀的不再是羊肉,而是一律換成了雞肉。

雅普瑪的獨到之處,一是肉菜和麵餅燜在一起,各種味道相互滲透,潤為一體;二是貨真價實,吃著管用,尤其是那些壯勞力,一頓吃紮實,一整天都有勁。不像那些湯湯水水的飯食,吃了上頓堅持不到下頓,心慌得很。三是顏色搭配好看,麵餅發起來,又白又暄,南瓜則黃燦燦、軟綿綿,肉就不用說了,紅亮紅亮、壯而不膩,不要說吃了,看著就是一種享受。

今年陪母親去了兩次吐魯番,才真正領教了什麼叫家鄉特色。剛從這個親戚家炕上下來,另一家已經在門口等候了,幾乎都是雅普瑪招待,“波拉克雅普瑪”和“皮特爾雅普瑪”輪著來,而且都是雞肉的,土雞、火雞還有鬥雞,一頓接一頓,吃得腰都彎不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