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器:耀眼的維吾爾族工藝品
收藏與鑒賞
作者:樓望皓
在烏魯木齊、喀什、和田的市場上眾多的工藝品中,令人矚目要數維吾爾族的銅質工藝品了,它的造型富有民族特色,它的鏤刻工藝是那樣的精致,雕刻的花紋和圖案栩栩如生,製作靈巧多樣,陽光下耀眼奪目,巧奪天工的製作技藝,叫人愛不釋手。
銅器,是維吾爾族工藝品中的珍品,十分耀眼,成為眾多工藝品中的佼佼者。據了解,維吾爾族銅製工藝品製作技藝其曆史悠久,2009年新疆文物局工作人員在庫車文物考古時發現一處漢唐時期銅鐵冶煉遺址,說明在2000年前新疆已有了銅的冶煉。銅製品最早起源於歐洲的紅銅器。其發生在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斯塔爾切沃文化的奧布雷遺址,發現了初期的紅銅製品,這是歐洲迄今所知最早的銅器製品的記錄。據專家分析,元朝的勢力擴展到歐洲,也將銅製品和銅製品的工藝傳到了亞洲的巴基斯坦、波斯等地,後又傳入新疆。11世紀喀拉汗王朝時民間已有了銅製品。據專家推測,在元朝時,新疆已有這種工藝,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曆史。長期以來,經過維吾爾人不斷辛勤勞動和創造,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係統的、科學的工藝,能夠製作各種複雜的銅器,其品種達數十種之多。
銅製品包括紅銅器與青銅器兩類。新疆的銅製工藝品主要是用紅銅,還有一部分使用白銅。新疆維吾爾族曆來有使用和製作銅器工藝品的傳統。過去,使用的銅質的“阿布都和其拉布奇”(洗手壺和接水盆)、“潘德努斯”(端盤)、“皮亞勒”(碗)、“恰依旦”(茶壺)等銅器,做工精細,都雕有花紋和圖案,成為一件藝術品。同時,維吾爾族還將做工精巧,造型獨特,富有民族特色的的銅器作為工藝品擺設在家裏,作為一種裝飾。有的維吾爾族民間銅器製作傳承人還將銅器放大,做成兩米高的巨型銅壺、茶壺,上麵鏤刻有各種伊斯蘭風格的圖案和花卉,擺設在庭院裏、門麵前,以展示維吾爾族傳統的手工技藝,令人讚歎不已。
這種銅器是如何製作的?在很多人的心中始終是個謎。
為了解開這個謎底,我們來到嶽普湖縣一個專做銅質工藝品的作坊,還未走進作坊,老遠就聽到了叮叮當當的敲擊聲,走進近百平方米的作坊一看,工人們用不同的榔頭敲打各種銅器的零部件,有的敲打銅壺蓋,有的敲打銅壺肚,有的還有用衝壓的方法將模具上的花紋衝壓在銅器上,有的還在裁剪銅片,整個作坊裏工人們忙忙碌碌。
我們見到了作坊老板,一位中年人,頭戴一頂綠葉紅花的奇曼塔什幹花帽,個頭不大,長得十分精幹。名叫塔西·阿布列孜。“塔西”在維吾爾語中是石頭的意思,這位36歲的老板也像石頭一樣結實,不過,可能由於操勞的原因;眼角和額頭上已經開始出現皺紋。他說:“我是老板,也是工人,天天要幹活,還要教給他們技術,還要把關,真的很累人。”
塔西是一位祖傳銅質工藝品製作人,在他們的家族搞銅器已有好幾代人了。從12歲就開始,塔西就拿起榔頭跟父親學習銅質工藝品的製作,至今已有24年了。
塔西說他父親要求很嚴,從剪銅皮開始,到敲銅器、焊接、鍍錫、鏤花等工藝,一樣一樣地學,經過12年刻苦學習,才基本掌握了各種工藝,1999年開始獨立工作,並到喀什開設銅器商店,自己當了老板。現在他和29歲的弟弟阿布杜艾力·阿布列孜一起經營銅器生意。弟弟在喀什經營門麵,也參與加工生產,他在這裏根據客戶的要求組織生產。
在這個作坊裏,還有專門擺放已做好的銅器的樣品房間,裏麵大大小小擺了許多。塔西·阿布列孜老板指著每一件工藝品,都給我們詳細地介紹它的工藝,圖案的式樣及其功能。他說,新疆的維吾爾族的銅器製作與巴基斯坦的銅器不同,我們主要是靠手工完成,而巴基斯坦使用機器刻花。另外,我們根據新疆的傳統造型和維吾爾族的圖案進行鏤花,像“阿布都和其拉布奇”(洗手壺和接水盆)、“潘德努斯”(端盤)、“恰依旦”(茶壺)等在民間大量使用,其式樣也很多。我們的每種產品也有十幾種式樣和不同的圖案,供顧客選擇。
維吾爾族的銅器有哪些特點呢?塔西介紹他們的原料都是從內地進來的,是貨真價實的紅銅加工製作的,不會參假,質量好,經久耐用。二是我們的圖案花紋具有新疆維吾爾族特色,圖案和花紋來自民間,隻用花卉的圖案和花紋,不用人物的圖案;三是我們的工藝全部使用手工完成,不使用機械,所以,我們的產品沒有完全一樣的;四是我們的樣子(式樣造型)都是維吾爾族群眾生活中喜歡的,富有特色,也是常用的,既可以當生活用品,也可以作為藝術品擺在家裏。
看樣子他對自己的製作的銅器工藝品十分滿意,也很自豪。接著我又問他:“你的產品銷路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