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人民始終認為阿古柏是“外來者”,也就是入侵者。在左宗棠的西征大軍光複失地的戰鬥中,更是得到了廣大南疆維吾爾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他們做向導、報消息、打水源、尋糧草、攜酒醋、獻牛羊……做了積極貢獻。喀什各族人民熱愛祖國、反對侵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崇高意誌還表現在肅清阿古柏侵略者的殘餘勢力上,清軍劉錦棠光複喀什地區後,在維吾爾族人民的協助下,迅速查獲了當年勾結阿古柏入境的內奸金相印及其他賣國賊,並對其處以極刑。同時還查獲了一批藏匿於喀什各處的英國間諜和土耳其軍事教官,並將他們驅逐出境。
一百多年的星移鬥轉,古書記載的舊遺址、古戰場大多已麵目全非,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中,人們對這段曆史也已漸漸淡忘,而在伽師這塊土地上,一片沉睡了一個多世紀的抵抗阿古柏侵略軍陣亡各族將士墓地卻默默地承載著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等待後人的慰藉。
這是一片紅柳叢生的灌木林,被當地農民稱為江格爾霍加的麻紮就深藏於這野外叢林中,這裏地處伽師縣英買裏鄉買裏村境內,距鄉東北近3公裏處,一畝大小的紅柳灘南臨一條簡易鄉村道路,向東通向若幹村舍,西北麵均為玉米等莊稼。整個麻紮區域彰顯著一種古典幽靜而且神秘莫測的氣息。
據記載,1872年駐守伽師的清軍將士和伽師各族群眾一同在此設伏打擊阿古柏侵略者,由於浩罕軍大多用沙俄、土耳其等國支持的先進武器裝備部隊,且人數眾多,所以此戰下來,伽師各族民眾陣亡就達1000人以上,戰鬥結束後即掩埋於這舊戰場上。這片墓地原麵積約10畝左右,殘存有30米長,20米寬的圍牆,原有一拱拜爾建築,附屬有禮拜寺、隔侖墓等,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如今地表建築已蕩然無存,隻有一高約3米被紅柳環繞的旗幡布條吐呼爾作為整片墓地的標誌。
如今,近一個半世紀過去了,有多少人能知道這裏曾經爆發了一場英勇的抵抗入侵者的戰鬥?又有多少人能知道長眠於此的陣亡將士的姓和名?今天,在深秋季節我們造訪此地,看到地表久遠的遺痕,感到這裏已很久沒有人來過,這裏異常的寧靜猶如隔世一般,似乎這裏沒有發生過任何曆史事件,這裏看不到任何標誌性管理設施,沒有任何遺址說明牌和保護性告示,更沒有南疆大地其他旅遊目的地、民族曆史紀念地的那種熱鬧和喧囂。
置身這片冷棄的陣亡各族將士墓地,撫今追昔,深深感到這裏的荒涼與那段不平凡的國家曆史所形成的反差。深深感到當前處於市場經濟大潮下對於珍貴的民族曆史與精神文化財富的關注缺失。回想那場浩罕軍入侵戰爭,是西陲曆史上唯一一場破境戰爭。在這場大屠城、大搜刮、大焚燒,使新疆俱為一片焦土的戰爭中,各民族人民英勇抗戰,上百萬人犧牲生命,血染疆土,以人民戰爭,全民衛國戰爭,保衛了邊疆的安全,贏得了大勝利,大寫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愛國主義和民族大團結,大寫了堅強的民族意誌。那個時代,是民族百年恥辱的時代,戰爭頻發,屢屢敗績,接連簽定屈辱條約,而邊陲的這場戰爭,卻以唯一的大勝利,建樹了光榮,新疆各族人民,在這方土地上實踐了守土衛國的英雄壯舉。這些精神對於我們整個民族,對於我們新疆是何等的寶貴!這段曆史應是我們永遠不能淡忘的珍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