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觀眾的選擇決定影片最終命運
當然,凡事均有例外。即便是經驗老到的影院經理們,也難免有看走眼的時候。一手發行過上百部影片的資深發行人耿躍進表示,“其實還是看影片本身,命運在市場手裏,在觀眾手裏。”也有影院經理曾試圖通過自己的幹預,引導觀眾選片。
另一位資深電影發行人、中國電影集團的賴侁表示,如果片子本身不行,就算你是影院經理親爹,他也最多隻能給你一天空間,因為影院自己也得活命。
這也正是為什麼不少影片都隻能在影院一日遊的真正原因,它們通過各種渠道、費盡周折終於登錄院線,但上映之後票房反響不好,場次就會立馬驟減,甚至下線。
疑問3:排片不受外因幹擾嗎
博納集團的董事長於冬做發行起家,他笑言當年不少電影的排片,都是靠拚酒拚出來的。往前倒數10幾年,中國的影院還比較稀少,很多發行人員都是拎著拷貝挨家挨戶拜訪影院經理求放映,有時候放映合同直接就是在酒桌上簽的,甚至鬧過一萬票房一杯酒的故事。如今互聯網時代,數字拷貝可以直接網絡傳送,省時省力。但是,拚酒的風氣卻並沒有過時。
返點分成、塞紅包見怪不怪
其實再往深一步追究,為了獲得更高的排片,陪飯、陪酒都是小兒科,甚至連返點、塞紅包這種赤裸裸的也早已成為業內常態,尤其在二三四線城市。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返點又分兩種情況,一是返給院線或影院,這算是正大光明的合作關係;但更多情況是返給影院經理個人,這就屬於私下塞紅包。拿了好處的影院經理會在排片上給予一些比較隱蔽的傾斜。
不過,即便是收了紅包,影院經理們也不可能徹底拯救一部影片的命運。“其實所謂的傾斜,也隻是在兩部影片都差不多的時候稍加照顧。”一位院線人士透露,比如一部影片原本的排片是7%,另一部影片是8%,將兩部影片的排片數字顛倒過來,就不容易被人察覺。
除了返點和私下塞紅包,還有片方與票務網站的合作包場,甚至也不乏有片方自己掏錢買場次和票房的,目的是想營造一種火爆的聲勢,讓更多普通觀眾走進影院。
排片規則有門道
雖然出現了上述種種亂象,各種影響因素也不一而足,但有一點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影院要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一場事先張揚的金錢遊戲。“開電影院不是做慈善,直接目的是為了賺錢。”一位影院經理說。於是乎,各種投機取巧的排片規則也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