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1:黃金場次全給大片,小片隻剩垃圾場
到底怎麼排片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這裏麵就有無窮門道和學問了。這裏麵就涉及到一個有效場次和無效場次的問題。所謂有效場次,就是觀眾比較多的場次,比如上午12點至晚上10點,尤其是晚上18點至21點,屬於黃金場次,這個時間段影院一定會排觀眾最多的影片,甚至可能出現隻放某一部影片的情況。
而上午12點之前和晚上22點之後的場次基本屬於無效場次。對於一家影院來講,由於早上的上座率普遍不高,影院可能隻安排5場放映,即便每場隻有20個觀眾,但加在一起好歹也有40人。
規則2:3D版本優先考慮,片長短更占優勢
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影片的格式和片長。影片格式不一樣,票價也不一樣。2D和3D的影片票價至少相差10元以上,所以放映時肯定首先排映3D版。《戰狼》本來也有2D版本,但上映時幾乎沒有影院排2D,因為放3D更能賺錢。此外,影片的片長也是重點考慮因素。
規則3:大廳留給優質片,小廳照顧特權片
第三個因素就是影廳的座位數。現在中國的影院大部分都是多廳影院,少則有五六個廳,多則有10來個廳。這些影廳的大小並不一樣,有的有三四百個座位,有的隻有一兩百個、甚至隻有幾十個。這種情況下,如果隻看放映場次則毫無意義,因為幾十個座的影廳,你可能放映5場才抵得上大廳放映1場的人數。
基努-裏維斯執導的《太極俠》當年是由萬達投資的,於是上映時萬達院線給旗下影院下達了指導意見,每天至少保持4個廳放映。但是,由於該片上座率不行,旗下的不少影院便悄悄將它換到了小廳放映,大廳則放映別的影片。所以《太極俠》看起來場次很高,實際票房卻上不去。
所以,即便電影是院線或影院自己投資的影片,但為了保證影院利益的最大化,影院經理也隻能在麵兒上支持,並不能徹底改變它本身的命運。
不論商業片還是文藝片,創作者肯定都希望它能被更多觀眾看到,這不僅是利益回報,更是價值體現。而對影院經理來講,給予一部影片什麼樣的排片,這是一場事先張揚的金錢遊戲,不能用道德標準去評判。畢竟開影院不是做慈善,角逐利潤才是唯一目的。
當有一天,中國電影市場成為全球第一、觀眾人次和觀影口味提高、一些影院願意支持多種類型的電影而不把賺錢當做唯一目的的時候,大家自然都有活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