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揭秘電影院排片規則(1)(2 / 2)

實際上,排片率和上座率都是一個較虛的概念,它的高低是相對的。假設給一部影片排的全是上午10點以前或者晚上22點以後的場次,它排得再多也不見得有用。同樣,上座率的高低直接取決於影廳的大小,一個100人的小廳,80人看,上座率為80%;而一個500人的大廳,200人看,上座率才40%。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影院的平均上座率約為15%,這意味著大部分座位平時都空著,總的觀眾人次仍然非常有限。

所以,直接決定票房的是票價和觀影人次。票價是變動的,比如周二電影票是半價、非黃金場次8折、3D影片比2D要貴、不同額度的會員卡可以打折;而觀影人次,則是排片比例與影片實力再加影片熱度的直接體現,觀影人次高,票房肯定差不了。所以韓國一般都不統計電影的票房,而是直接統計觀影人次。

疑問2:影院經理操縱排片嗎

雖然排片率對電影最終票房的影響不是那麼絕對,但它卻能左右你在影院裏看到什麼電影。那些想看電影而無門的觀眾,可以集體向影院經理們投訴。

首日排片不看口碑隻看賣相

一部電影要與觀眾見麵,首先要經過影院經理的評估。安排什麼時段的場次、多大容量的影廳等。可以說影院經理的一念之間,掌控著電影首日排片的生殺大權。對於片方和發行方來講,要讓影片打動觀眾,首先要打動影院經理,因為影院經理也是觀眾。

那麼,影院經理的判斷標準又是什麼?作為專業人士,他們在影片上映前會有個基本的預判。這個預判不是去揣測觀眾是否喜歡、影片口碑是否良好,而是預估有多少觀眾會為這部影片埋單,願意買票的人越多越好。簡單來說,觀眾隻要肯花錢就行,喜不喜歡那是他們自己的事。

而為了完成這個預判,影院經理需要找到更多證據支撐。比如某部影片的提前點映場是否爆滿、觀眾反應怎麼樣;它的宣傳推廣攻勢是否強大、海報和片花等物料是否足夠吸引人;另外就是它與年輕觀眾是否走得很近。有著多年排片經驗的影院經理說,一部影片上映前,他經常會去網上搜集大家對它的評論,如果評論夠多,不論是罵還是讚,至少說明它關注度高,就要加以重視。

而上映第一天之後,通過觀影人次就可以更直接準確地看到影片前途和觀眾反應,影院經理會適時加以調整,人多的加場,人少的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