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次的“英特爾杯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嵌入式係統專題邀請賽”(以下簡稱嵌入式係統競賽)是教育部大力支持與倡導的重大學科競賽[1],該項競賽要求更嚴、知識麵更廣、創新更強、競爭更激烈,除對邀請參賽的高校及參賽學生人數有一定限製外,還采用了更為靈活的“開放式”組織方式[2],即要求各參賽代表隊在3~4個月的時間內,基於一個包含最新嵌入式技術的特定嵌入式平台,自主命題,自主設計,並獨立完成一個有一定功能的應用係統(競賽作品)。
為了強化創新人才培養方法,在該項重大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各高校都積極開展了賽前備賽工作,在以比賽促進創新人才培養方麵積累了豐富經驗。武漢大學以競賽為契機,為讓更多的學生從競賽中受益,逐步摸索出了一些通過積極備賽促進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思路。
1備賽的意義
競賽的目的在於引導高校在嵌入式教學中注重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理論聯係實際的學風[3-4];加強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針對實際問題設計和研發嵌入式係統的能力[5]。
實踐證明,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途徑和手段,嵌入式競賽對創新人才的培養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6]。但由於競賽條件(參賽隊數和人數)所限,如果是為競賽而競賽,最終隻能有極少數學生真正參與到競賽中並獲益,而很大一部分學生,包括在選拔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被淘汰下來的,縱然有很大的激情和能力,卻享受不到競賽帶給他們的機會和挑戰,這種強烈反差與競賽創辦的主旨及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是明顯不相適應的。有些高校在備賽過程中忽略了這種矛盾,盲目強調競賽結果的重要性,使競賽成了少數學生的“遊戲”。
積極備賽,並不僅僅是在競賽前積極地組織、選拔和培訓優秀學生,取得優異成績,更重要的是利用嵌入式競賽的契機,主觀能動地將比賽的形式和方法貫穿於備賽和競賽過程中,讓更多的學生真正參與到競賽中來,在整個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因為共同進步要比一兩個單純的獎項有意義得多。
2將備賽作為擴大競賽受益麵的重要手段
武漢大學嵌入式係統競賽備賽工作依托武漢大學國家工科基礎課程電工電子教學基地和國家電工電子類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大共享開放式實驗教學平台,以武漢大學—英特爾嵌入式與多核技術聯合實驗室、創新實驗室、電子綜合實驗室和EDA與DSP技術實驗室為主體展開,麵向全校電子信息大類的十餘個專業(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和測控技術與儀器等)及計算機學院和國際軟件學院等相關專業的學生,為擴大競賽的受益麵,我們從以下幾方麵作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2.1從分步淘汰製轉變為分組製
早期的備賽組織就是選拔和淘汰學生的過程,即先海選出一批學生進入實驗室,進行第一階段的培訓,中期再進行一次優選,最後在競賽前夕優中選優,決定正式參賽學生,淘汰下來的學生隻能離開。2006年開始,我們將這種分步淘汰製轉變為備賽分組製,即根據層次差異,將學生分為研究組和學習組。
備賽時間從比賽前1年的9月份開始到正式開賽前(以2008年競賽為例,備賽時間為2007年9月~2008年3月),曆時約6個月,分為兩個階段,即前3個月的第一階段和後3個月的第二階段。
在第一階段,對報名參加的學生均予以接收,並以3人/隊為單位進行統一管理,教學工作主要是分批次在嵌入式與多核技術實驗室進行。第一階段結束後進行一次綜合考評,然後將學生分組,研究組的學生被分配到創新實驗室或電子綜合實驗室進行提高和強化,學習組的學生則可以選擇繼續現有的學習或跟隨研究組的學生一起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