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門菲沙大學(SFU)是加拿大著名的綜合類大學,學科門類齊全,辦學理念先進。本文通過作者在SFU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經曆,對比了加拿大高校和我國高校在教學、科研、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麵的差別,以期對我國高校教育改革有所啟示。
關鍵詞:加拿大;高等教育;教育體製
2007年8月~12月,作為交流教師,筆者有幸參與浙江大學和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SFU)的雙學位計劃(DDP Program),在西門菲沙大學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教學和合作研究,對該大學及加拿大的教學和科研體製都有了一些了解,感觸頗深。
西門菲沙大學位於加拿大溫哥華市,1965年建校。在40多年的曆史中,該校發展迅速,目前已成為擁有3個校區,在校生達25 000人的綜合性大學,在2006年加拿大大學排名中名列綜合類大學第4名。該校專業設置齊全,包括藝術、應用科學、自然科學、商業、教育等。每年的教育預算高達5.2億加元,其中教師人均科研經費達4.3萬加元,在加拿大各大學中排名第一。學校實行三學期製,即春、夏、秋三個學期。筆者通過2007年秋季學期在SFU4個月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經曆,對比該校和我國高校在教學、科研及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麵的差別,作以下總結。
1教學特色
加拿大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社會文化充分體現了多民族、多文化特色。西門菲沙大學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民族、語言背景導致學生間的差異性很大,個性特征非常明顯。因此,學校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個性,重視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因材施教。一般采用小班教學模式,每班人數在十幾人到三十人不等,其他加拿大大學也是類似情況[1]。
1.1師生交流充分,學習個性化強
筆者在SFU的計算機係開設了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信息係統管理)課程,這是一門涉及計算機科學和管理科學的交叉性課程,麵向計算機專業和管理專業學生,主要探討現代企業的信息技術策略及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在教學中,我注意到國外大學課堂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學生參與非常積極主動,師生交互效果好,而非教師單方麵授課。學生上課時經常舉手提問,發表個人見解;有些學生喜歡結合本國國情進行探討,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對信息技術在現代企業的應用進行深入探討,問題大大超過教材範圍,且具有個性化特征,學生在企業信息技術策略規劃和實施方麵獲得寬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洞察力。對比國內類似的課程教學,一般都采用大班教學模式,每班學生多達數十人甚至上百人,難以有效地組織課堂問答和交流。學生和老師都不習慣在課堂上進行太多的提問與討論,久而久之,學生就容易對新事物產生畏縮心理,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2]。
2.2注重實際能力,培養團隊精神
在課程設計上,SFU更看重對學生溝通、交流、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的團隊意識。因此,基本上每門課程都要求有作業(assignments)、項目(projects)、演講(presentation)等環節,使學生有更多的動手操作與團隊參與機會,提高綜合能力。在期末評分時,期末考試成績一般不超過總評成績的40%。比如我的課程評分比例是兩次寫作作業20%、期中考試20%、團隊項目25%(項目報告20%+演講5%)、期末考試35%。學生的每次作業和考試成績都顯示在學校的教學管理係統中,隻有學生本人可見。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該課程中的位置和進步的空間,同時不會泄露隱私。對教學和評估的合理安排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主動參與機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促使他們製定實際而全麵的學習計劃,循序漸進地吸納知識。與之相比,國內教學更看重的是考試成績,有些課程隻通過一次期末考試進行綜合評分。這種課程設計和評價方式使學生隻會對付考試,學不到多少有用的東西,更無法形成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專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