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研特色
搞好高校科研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讓教師和學生專心於研究工作。SFU通過教師職責劃分、研究經費資助及博士生培養等環節的製度保障,使科研工作能夠有效開展。
2.1教師職責劃分明確
加拿大大學對教師的職責劃分是比較明確的。在SFU,學校把教師明確劃分為兩類:研究教師(research faculty)和教學教師(lecturer)。研究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相對較少(但是每年還是必須開2~3門課程),從而能更加專注於科研,而教學教師每年要開5~6門課。兩類教師有不同的考評標準和升職路線。研究教師分為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3級,而教學教師則分為講師和資深講師兩級。西方高校對教師職責的劃分比較明確,使每個教師都能專心履行自己的職責[3],做到了教學和科研的平衡發展。這對我國不少高校隻有教學沒有科研,或者隻重科研不重教學的失衡情況,具有很好的啟示意義。
2.2多方研究經費資助
與我國國情不同,加拿大聯邦政府對各高校的教育和科研參與較少。各高校的教育經費主要由各省負責,科研經費也主要來自各省政府。一般獲得省政府或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學校還會給予相應的配套經費;有了來自於政府和學校的研究經費支持,學校的基本研究工作都能得到較好保障。此外,不少教師還能夠爭取到來自工業界的支持。SFU在數據挖掘領域的研究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因此各大IT巨頭,包括微軟、Google等,都大力資助該校從事該領域研究的教師,筆者所在的SFU合作研究實驗室就有不少來自微軟的資助項目。另外,在博士生導師資格認定上,SFU同很多國外高校一樣,對職稱沒有限製,擁有博士學位的助理教授或講師都可以成為博導,指導博士研究生並獲得經費資助。這就使很多年輕力強、在學術領域活躍的年輕教師能充分參與博士生的培養,保證發展迅速的學科具有較高的科研水平和博士生培養質量。
2.3博士研究生培養嚴格
國外對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養都非常嚴格,SFU也不例外。每個博士研究生畢業前,都必須在導師指定的相關領域頂級會議或雜誌上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在所從事的研究領域做出深厚積累並獲得認可,才能夠申請畢業答辯。相應的,每個導師對博士生的培養和指導都親曆親為。筆者所在實驗室的教師曾對博士生的培養過程作過詳細介紹。導師一般會為學生確定研究基礎和必讀書目,分派相應的閱讀和研究任務,幫助學生在學術上更好地進階。開始時,導師會給學生指定一個研究課題,並指導學生去作實驗,實現自己的想法,然後和學生一起撰寫論文。當學生有了相應的研究積累並熟悉了研究套路後,導師會進一步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會議或雜誌的新近文章,與學生深入探討相關研究工作。學生有了新想法後,也會先和導師討論,取得導師的指導和協助,慢慢積累知識,提高個人的研究能力。在培養過程中,導師在不同階段都深入參與,確保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3校園文化特色
加拿大的高校往往由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學生組成。因此,加拿大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學生培養和教育等多個方麵做了更多的努力,以讓來自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學生獲得良好的教育。
3.1以人為本,融合多元文化
在SFU的幾個月間,我經常能感受到學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融合了多種文化的教育特色,學校經常組織的各種活動增進了學生的集體歸屬感,促進多種文化的融合。新學期開始時,學校會準備一係列的指導課程(Orientation)活動,在高年級學生的幫助下,新生通過參加各種類型的參觀、講座和遊戲等,盡快熟悉校園文化和環境特色,為將來的社交活動打下基礎。而宿舍文化更是充滿了多文化特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學生都居住在同一個宿舍樓中,每個人都是宿舍小集體中的一部分,由學生(誌願者需向學校遞交申請)維護和組織大部分的日常管理和文娛活動,有效促進了各種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學生間也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同時,學校更是為留學生提供了學長組項目,使國際學生能夠更多地接觸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專業興趣的同學和學長,增強了學生間的聯係,值得國內高校借鑒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