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和實踐(1 / 2)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新生的計算機水平,並結合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進行探索。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教學;案例教學;任務驅動;網絡教學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我校學生入學後的第一門計算機公共必修課程,開設該課程的目的是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提供計算機知識、能力與素質方麵的教育,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素質,並為他們將來繼續學習和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1新生的計算機水平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和普及,城鎮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已經越來越普及,但偏僻農村的信息水平仍處於發展階段。根據我們的調查,我校2008級和2009級新生中,有87.7%的學生在以前的學校接受過正規的信息技術課程教育,主要內容是Windows以及MS Office的基本操作,也有部分(10.8%)學生還學習了程序設計。而有些學校雖然也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但是由於設備條件限製或者重視程度不夠,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基本上沒有得到培養,課程內容隻限於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論,這是導致部分(5.5%)學生沒有真正接觸過計算機的原因。

從學生的整體計算機水平來看,大部分學生已經擁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經驗,但隻局限於上網、聊天、打遊戲等一些娛樂層麵,對常用軟件較高層次的應用掌握很少,對計算機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僅限於直觀認知水平,不係統、不準確。

所以,大部分新生計算機水平是入門級的,少數學生基礎更差,因此,大學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目標的定位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以便使所有學生都能在已有的水平上有所發展和進步,並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有所收獲。

2教學內容的改革

教學內容的改革是基於絕大多數學生已經具有一定計算機基礎的現實,其目的是期望學生能夠掌握一些高級的、綜合性的應用技術,它強調基本理論和實際操作相結合,讓學生在了解計算機基本概念和理論的同時,也能利用計算機解決日常生活和專業學習中問題。至於辦公係統軟件的一些最基本應用,教師不在課堂上講述,基礎較差的學生,可通過網絡和實驗指導進行自主學習。表1是我校為不同專業設置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時數安排。

具體來說,在Office組件文字處理軟件的教學中,教師主要介紹郵件合並、樣式、文檔結構圖的應用,並增加PDF文檔的製作、學術論文排版等技術;在Excel的教學中主要介紹函數的應用、數據分析工具的應用等。除此之外,還增加了Access數據庫的應用、個人網站的製作、計算機軟硬件知識和計算機維護等知識。這樣做可以避免學生重複學習、規範學生的電腦操作、增加課程的實用性。

在實驗環節,我們增加了綜合設計性實驗,通過綜合設計性實驗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綜合起來,以提高實際工作效率的綜合能力。文字處理部分安排“出版物的編輯和排版”實驗;Excel安排“基於Excel的數據管理與分析”實驗,讓學生設計一個簡單的成績分析係統和單選題評分係統。另外,根據不同專業類型,安排“小型網站製作”、“多媒體作品創作”等綜合性實驗,以此增加課程的實用性和趣味性。綜合性實驗給出不同的等級要求,以方便不同基礎的學生選做,這樣做可以使基礎好的學生發揮優勢,使基礎差的學生不至於出現畏難情緒。

3教學方法的改革

3.1案例教學和任務驅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我們采用了案例教學和任務驅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從案例中了解計算機的操作,帶著“任務”去學習和實踐,這樣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知識主動構建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也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通過展示精心設計的同時融合多個知識點的教學案例,我們介紹案例中隱含的基本知識和操作,讓學生在課堂上及課後完成整個學習過程[2]。然後給學生提出能反映多個知識點的任務,提出解決問題的一種基本思路和知識要求,讓學生獨立完成任務,並發表作品。學生在帶著任務完成作品的過程中,會碰到不少問題,而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解決各種問題的手段,並對涉及的知識點有了深刻的認識。

在Word的教學中,格式設置是一個設置好格式的文檔,如文檔中字體、段落格式的設置,頁麵邊框、文字邊框,段落底紋、文字底紋等,老師可以告訴學生該過程是通過什麼操作來實現的,之後,讓學生自己探索,並實現幾種排版的效果;樣式、模版、大綱視圖、目錄的生成等可以用長文檔的編輯作為案例;或是通過郵件合並作為案例。通過這些案例的教學,教師將相關的知識點相融合[1],最後要求學生結合這些知識編輯一本出版物,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出版物封麵、封底,內容要實現圖文混排,並自動生成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