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團隊協作,角色分工”個性化教學在課改中的探索(2 / 3)

1.4個性化教學的實施過程

課程個性化教學的實施過程可以總結為:團隊協作、角色分工、加強管理、個性考核。

教學過程中引進競爭機製,將一個班劃分成若幹個學習小組,通過小組選擇學習項目。利用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幫助教師和高職學生發現和確定他們的職業興趣和能力專長,指導各小組學生進行角色分工,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角色投入到學習之中;這樣做有利於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建立自信,鞏固興趣。

完善和加強個性化教學課堂管理,建立基於榜樣的自我管理係統、基於信念的團隊協作係統、基於製度的行為邊界係統、基於溝通的信息反饋係統、基於激勵的多元評價係統五大教學管理係統[4]。

在考核形式上,改變傳統考核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的模式,學生可以選擇筆試、操作或論文、調查報告等一種或多種考核形式。在考核內容上,要體現職業崗位的特點,比如學生可以在“市場調研策劃”、“係統需求分析”、“頁麵美工設計”、“模塊編程實現”、“產品推銷宣傳”等不同選題方向中任選若幹內容進行考核。

2課程教改總結

2.1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

以人為本是新時代課程改革的根本要求。課程不再被認為是以教師為中心或學生為中心的方式展開的,而是作為關係中的個體的人生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生活,課程被看成是教師與學生自我建構人生意義的過程。

2.2要製定人本化的課程管理製度

以人為本的管理,就是以學生和教師的成長、發展為本,尊重師生的意願,尊重他們成長和發展的規律,按教育教學規律辦事。通過修訂管理製度,更好地調節和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確立新的學校觀、課程觀和管理觀。

2.3要有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師資隊伍建設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實施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出特色的關鍵,教師隊伍的素質關係到每個學生的發展,代表著學校的辦學實力,更是學校辦學理念的直接闡釋。有個性化的教師,才會有個性化的課堂。倡導和推進個性化教育,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個性化教育中的教師不再是按教材給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探索和展示教學藝術,而是為每個學生服務,促進學習建構知識,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點燃學生心中智慧的火把,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2.4要有科學客觀的考核評價體係

倡導和實施個性化教育必須輔之以科學客觀的考核評價體係。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與課程評價體係是一種終結性的評價,在評價對象上忽視了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評價,在評價功能上忽視了發展性的評價。因此,在教改中,課程評價的對象和功能都要多元化,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關注學生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多方麵潛能的發展,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麵發展;而且還要關注教師作為個體的需要,特別強調教學中尊重教師的個體差異,因人施評,促使課程領域中每個個體的潛能最大可能地得到全麵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