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作者根據霍蘭德職業興趣模型建立的職業興趣與項目角色模型,闡述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團隊協作,角色分工”個性化教學改革,並對教改的得失進行初步總結。
關鍵詞:個性化教學;職業傾向;團隊協作;角色分工
個性化教育是當代國際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標誌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發表的《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把促進人的個性全麵和諧發展作為當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明確指出:教師將來的任務是培養一個人的個性並為他進入現實世界開辟道路[1]。所謂個性化教育就是要盡可能地利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個性化教學是在發現和尊重受教育者現有個性以及有利的物質條件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促進受教育者在體能、智能、道德品質、情感意誌等素質方麵自主、和諧、能動地發展,以求其整體素質的優化整合和最大提升。個性化教學的過程既是個性的展現和養成過程,也是自我實現和追求個性化的過程。
與傳統的教學理念相比,個性化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重“教”,更要重“學”。它要求教師個性化地教,滿足學生個性化地學,讓教師樂教、會教、創造性地教,讓學生樂學、會學、創造性地學,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展[2]。
實施個性化教學的方法和途徑很多,從宏觀上來講,應該從教學體製出發,改革學年製,推行學分製;從微觀上來看,應該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考核等方麵進行全麵改革。本文將通過網頁設計與製作課程教學改革的嚐試,總結個性化教學在高職課程改革中的得失。
1個性化教學改革的實踐
1.1教學目標與職業崗位分析
高職教學目標是專業設置的基礎,具有專業學習導向的功能,具有很強的就業針對性。網頁設計與製作課程的就業崗位群主要是網站項目的策劃設計、係統開發和推廣維護三個方麵,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完成項目策劃、係統分析、架構設計、網頁美工、程序編碼、係統測試、項目管理、產品宣傳、網站推廣、網站維護等若幹方麵的工作能力。每個崗位所必需的核心職業技能有著較大的差別,如果單純按傳統的教材和大綱來組織課程教學,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也無法滿足就業需要。我們可以將教學內容以相關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和就業標準為目標,進行有效分解和重新組合,以職業素質為核心,劃分出若幹個單元模塊,理論以必須夠用為原則,重點突出技能培訓,教師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的教學,不求麵麵俱到,但求一技精通,最終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1.2職業傾向與項目角色設計
根據霍蘭德的研究成果和後人的分析論證,職業傾向與職業環境的匹配是形成職業滿意度、成就感的基礎。按照不同的職業特點和個性特征,一般可以將人分為六類:現實型(R)、探索型(I)、藝術型(A)、社會型(S)、管理型(E)和常規型(C);職業環境也可以分成相應的同樣名稱的六大類,這六種類型的人具有不同的典型特征,每種類型的人對相應職業類型感興趣[3]。我們搜集和整理了網站開發相關崗位要求,建立了職業傾向與典型崗位的對應關係,設計了項目經理、技術負責、項目美工師、網頁設計師、程序設計師以及項目秘書等六個不同的項目角色,如表1所示。
1.3教學過程設計
課程教學設計涉及到教學材料的選擇、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運用多個方麵。在教學材料方麵,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增補、刪減和替換,以適應個性化教育的要求,按照職業崗位發展所要求的新知識、高技能來調整充實教學內容,讓現實生活豐富教材,讓網絡資源充實教材,為個性化教育的有效實施創造一個靈活廣闊的空間;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以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小型項目為載體,分階段設計若幹個教學單元,每個單元設計出若幹項適合於不同個性特征的具體學習任務,學習任務書要突出崗位的針對性、技術的實用性和考核的可操作性,並結合具體操作步驟精講多練,將知識、技能和素質通過“教學做”一體化加以鞏固;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些教學環節經過個性化處理後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