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高校軟件外包人才培養幾個問題的思考(2 / 3)

第二,掌握外包軟件開發、設計、測試和項目管理的專業技能,對操作係統、應用程序、網絡管理和行業知識都有較深入的了解。

第三,熟悉和遵守國際外包行業標準和流程規範,具有大型軟件項目團隊協作精神和職業態度。

第四,理解、尊重國外客戶在文化、傳統、習俗、思維和時差等方麵的不同,並能與他們密切交流和溝通,解決外包項目的具體問題,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案。

總之,從對人才的要求分析來看,軟件外包服務行業並不是門檻較低的工作,而是需要掌握專業知識和語言交流技能,具有國際化背景的外向型、複合型的人才。

3軟件外包人才的培養之道

筆者認為,培養軟件外包人才應該采用全方位、多渠道、企業廣泛參與的多種培養模式,從根本上解決外包行業人才短缺的問題。

從目前的培訓渠道看,我國軟件外包人才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各類軟件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的學曆教育人才。這些學院的畢業生已經掌握了軟件外包行業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英文讀寫能力,但是他們缺乏參與外包項目的工作經驗,缺乏大型項目和團隊合作的鍛煉。因此,他們是外包行業最大的潛在資源,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和培養性。

第二,各種自發的社會辦學和認證機構培訓人才。他們以就業或取得技能證書為目的,注重課程學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但是不少機構缺乏良好的師資,而且過分重視培訓的盈利目的,學員的入學基礎參差不齊,缺乏嚴格的考核評定,因此學員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軟件外包企業與培訓機構的定製和聯合培養人才。由於有了企業的參與,這種培訓模式更有針對性,與外包項目的實際結合得更緊,而且培訓後的學員需要經過企業的考核才能正式進入企業,所以這種方式培養的人才成功率較高。但是,由於軟件外包企業與培訓機構往往隻是鬆散的合作關係,企業對培訓過程的監督和跟蹤不足,使課程內容、進度和學習要求與實際需求仍存在脫節。

第四,軟件外包企業內部培養。由於社會上招聘不到合適的人才,社會培訓機構的學生又無法滿足企業的期望,因此很多軟件企業加強了員工的內部培訓。這種方式的最大好處是參與培訓的員工熟悉企業的外包工作方式,在具有豐富項目經驗的培訓人員授課下,通過參與實際的外包項目,獲得最直接的項目工作技能、學習工作流程和交流方式。但是,企業內部培訓成本過高,培訓後的員工離職帶來的損失成為企業內部培訓的製約因素。

以上各種人才培養渠道各有利弊,麵對巨大的外包人才缺口,是否存在破解軟件外包人才匱乏的有效辦法呢?

4校企合作培養軟件外包人才模式的研究

通過對各種外包人才培養方式優劣的綜合比較,筆者認為,目前國內新出現的一種“技能培訓”和“企業實訓”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是一種較好的方式,業界人士稱之為“企業實訓模式”。它的總體思路是:首先由各家軟件外包服務公司深入分析人才培訓需求,提取行業需要的共性技能和知識以及每個企業具體的人才要求;然後由軟件行業協會牽頭組建或遴選外包培訓機構,由各個企業推薦培訓教師,共同編寫培訓教材和考核體係,完成培訓授課和跟蹤學員學習情況。采取學習和輔導並重,理論聯係實踐的培訓方式。常規課堂授課和到外包公司實習相結合,參與實際外包項目。實行“嚴進嚴出”的招生方式,從招生源頭開始控製學員的基礎素質,再經過企業的階段性考核,決定學員是否能滿足軟件外包企業的實際需要。

“企業實訓模式”並不是空頭設想。實際上,IBM、惠普等大型軟件公司已經在我國實行了這種方式,並且取得了較好效果。我國軟件外包企業應該對此模式進行考證和試用推廣,以期找到軟件外包人才的最佳培訓模式。

高校本著這種思路,可以建立以下實施方案:從高校學生就業的實際出發,依托軟件外包企業,通過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培養。建設工學結合的實訓基地,聯合當地或周邊地區的軟件外包企業,開展軟件外包人才的培養模式的研究,通過學校與企業的共同參與,利用多方資源,搭建軟件外包人才培養的基礎平台,優化校企合作的模式。企業通過實訓指導、課程開發、教材編製、互建基地、訂單培養、就業推薦等各種方式,全方位參與學校軟件人才培養方案的製定與實施。借鑒相關軟件企業或培訓機構的軟件實用人才培養經驗,探索軟件外包人才的專業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職業能力。該方案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麵開展:

(1) 請企業輔助綜合實訓和畢業指導,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主要目標是通過一些實際的企業真實項目,讓學生盡享項目虛擬團隊運作。一方麵鍛煉學生的項目開發能力,另一方麵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為進入企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再通過邀請IT企業的管理精英,對學生進行仿真測試和就業指導,為每個學生提供職業發展規劃建議,幫助學生少走彎路,全麵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