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計算機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1 / 3)

江澤民同誌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1]。創新型國家必須要培養創新人才,要實施創新教育。創新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2],一是要增強學生的曆史責任感,為創新提供堅實的內在動力;二是要實施寬口徑專業教育,為創新提供廣博的知識基礎;三是要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創新提供必需的能力基礎。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高等教育國際化、工程化的步伐正在加速。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參照IEEE/ACM CC2005編製了《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範(試行)》,建議改變當前我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的趨同性,鼓勵辦學單位對畢業生進行分類培養,4個可以考慮的方向為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軟件工程、信息技術。考慮到生源水平和就業渠道,我校的計算機各專業以培養計算機工程型人才為主要目標。

1構建創新人才個性化培養模式

創新人才個性化培養模式,主要是指“一課兩教,一課兩考,學分互認,孕育多樣化創新人才”的計算機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內容是,在現有教學計劃的學科基礎必修課中挑選出一組與程序設計相關的課程,進行“一課兩教”,即傳統課堂教學+實驗與基於問題的案例教學;進行“一課兩考”,即卷麵考試+平時成績與解決問題的上機考+報告;開展“學分互認”,即兩種考試方法的成績均被承認。學生根據個人的情況自願報名,選擇不同的教學和考試方式,學習過程中也可以根據當前的狀況動態自主地調整這兩種教學方式,以達到期望目標。

這種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突破了傳統的單一考核方式,引入創新教學元素,有利於創新人才的湧現。該模式同時需要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擴展問題、再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評價和優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案例相配合,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健康成長。如在2006~2007學年第一學期程序設計基礎課程的首次試點中,案例教學班有31位學生在學期結束時已經完成代碼量超過1000行的程序。這充分說明了創新教學方法的有效性,體現了兩條腿走路的優勢。

目前,“一課兩教,一課兩考,學分互認”的教學方法已應用到程序設計基礎、算法導論、數據結構等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教學效果良好。

2實施小班化、導師製教學

為適應寬口徑大類別招生及新形勢下學分製的需要,促進教學相長,實現教師“教書”與“育人”的結合,我們實行了一年級開始的小班化、導師製教學。我們將每班學生控製在27~30人,選擇責任心強、嚴於律己的教師多方麵指導學生的學業規劃與職業規劃,包括向學生介紹學科方向及目標、專業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學籍管理辦法;幫助學生製定修讀計劃,選定修讀課程;指導學生的課外科技活動等。

為了保證導師製度的實施效果,係裏每學期末檢查每位導師的工作總結,並組織交流評比,請老師介紹先進經驗,聽取學生對導師工作的反映,並反饋到各位導師。導師每兩周至少與學生見一次麵,每月至少談一次話,每學期檢查學生的選課並簽字認可,每學期至少參加學生的集體活動或學生講座兩次,每月與輔導員聯係一次,互通情況。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數學建模、嵌入式競賽等各類大賽中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如2006級學生羅清籃在導師曹奇英教授的指導下,針對目前網絡安全威脅防禦軟件的種種不足,以“防禦引擎的多態性以及分布式”作為基礎,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計算機安全威脅防禦機製,以提高網絡整體對安全威脅的防禦能力,有效防禦未知的網絡安全威脅,使目前對各種安全威脅的預警和防禦的速度最高增加86.3%,還能夠提前防範各類突發網絡安全事件,為國家挽回巨大經濟損失。基於此研究,該學生獲上海市“挑戰杯”一等獎、市長提名獎及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立項。另有20多位學生獲國家或上海市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立項。

3開展國際、國內通用的行業認證

行業認證並非指參加培訓班取得各種資格證書,而是把認證同專業教學結合起來。通過在專業課程中適當引入一些流行的、實用的認證課程,使學生在掌握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具備一些權威的認證考試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這樣,學生不需要花費額外的學習時間和費用,隻要參加相應的認證考試便能輕鬆獲得權威的資格證書,具有學位證書以外的專業證書,為順利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