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產學合作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1 / 3)

麵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高等教育必須把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納入到教育體製中,計算機教育更是如此。2004年,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加大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力度;啟動“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計劃”等有關中國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2006年,周濟在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作了題為“創新與高水平大學建設”的講演,更是把創新問題提到了中國高等教育目前麵臨的曆史任務的高度。隨著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網絡化和信息化,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產學合作教育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提供了一個重要平台。因此,探索應用型大學如何以產學合作教育為平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對提高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1]。

1我校產學合作教育概況

1.1產學合作教育的起源

早在1985年,我校就從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引進了合作教育模式,成為全國第一所開展產學合作教育試點的高等院校。20多年來,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我校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學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基本特征是工學結合、計劃完整、定崗工作、過程監督、全麵考核、定額報酬、時間保證,簡言之就是“產學合作、工學交替”[2]。

1.2產學合作教育的運作方式

在本科教育的4年中,我們每學年設置3個學期。每學年有2個理論學習學期、1個工作學期。每年的6~8月,學生在兩個多月的暑假裏參加定崗工作。

工作學期分為3個階段,準備階段包括全體動員、尋找雇主、學院審批和學生到崗;實施階段包括走訪雇主、實地考核和考核彙總;總結階段包括總結交流和表彰歸檔。

1.3管理體係和運行機製

我們采取三縱三橫的管理體係。“三縱”即決策層、組織層和執行層管理,“三橫”即教務處、學生處和校合作教育指導中心管理。同時還采用三大支柱體係的運行機製,具體內容如下:

(1) 組織保障體係。我們將產學合作納入各個專業的培養計劃,100家產學合作教育簽約基地、約1000家長期合作夥伴單位、約3000家接收產學合作教育學生的企業為我校的產學合作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

(2) 市場運作體係。在學生的工作安置中,學校遵循高等教育律和市場經濟規律,實現了多元化安置方式,拓寬了產學合作教育渠道。

(3)“三表一證”的質量保證體係。考核學生工作表現和綜合成績的表格由雇人單位和走訪雇主、實地考核、督導學生工作過程的協調員老師填寫;“一證”指的是雇人單位和學校共同簽發的產學合作教育實踐證書。

2產學合作教育的實施

2.1理論基礎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條件

完善的培養計劃必須較好地體現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新”是指能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創造出有價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質或精神產品。“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創新精神的創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指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素質的教育,是培養學生不墨守成規,善於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使學生掌握堅實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有寬廣的知識麵、較強的實踐和應用能力,具有責任心、進取心和自信心。

計算機科學發展迅猛,但其基礎理論是相對穩定、豐富的,而紮實的基礎理論是創新的前提,因此我們的培養計劃包含了整個學科的核心基礎理論和技術。大學第一學期開設了計算引論和高級語言程序設計,使學生全麵把握計算機學科發展的總體脈絡,具備基本編程能力,由此推進其他各門課程的教學。從電路與電子技術、數字邏輯、計算機組成與結構、微機原理與彙編語言程序設計、接口與通信、嵌入式係統、DSP技術等課程中,學生將了解計算機學科的硬件體係;從離散數學、算法與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操作係統、編譯原理等課程中,學生將領會計算機學科的軟件體係;從計算機圖形學、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遊戲程序設計、Java技術、軟件工程、.NET技術、組件技術、XML技術等課程中,學生將學會計算機學科的應用技術。從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直到專業特色課程,我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論教學體係,使學生對整個計算機學科理論有深入的把握和理解,為後續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