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產學合作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3 / 3)

(2) 互動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相互交流並討論各自觀點,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與學習興趣。

(3) 個別化自主學習模式。有的教師讓學生確定設計課題(主題),提出設計內容和設計方案。學生可根據自己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設計與製作,以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學能力。

(4) 適應創新能力培養的考核方法。采取多環節、多要素的考核方式,包括筆試、口試、上機操作、設計方案、分析報告、專題論文等,主要考核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能力,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評價。

3 “工作學期”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3.1產學合作教育的工作內容

產學合作教育的工作與教學內容、就業、大學生創新實踐三者緊密結合。1998年開始,我係學生開始參加產學合作教育,此後人數逐年增加,到2005級,參加產學合作教育的學生達到100%。本科4年中,學生參加3個“工作學期”,之後以書麵形式總結收獲和體會,學院再對每個學生進行全麵考核並給出工作學期的成績。學生在3個“工作學期”將獲得6個學分及用人單位和學校共同簽發的產學合作教育實踐證書。

針對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我們分別設定3個“工作學期”階梯式的要求:大一不要求專業對口,隻要求學生學會以“職業人”的身份融入社會;大二要求學生從事的工作實現寬口徑專業對口;大三鼓勵學生選擇與所學專業對口的相關工作。

學生可以確定多種形式產學合作教育“工作學期”的工作單位和工作內容。我係學生每年除了在產學合作教育簽約基地學校供需見麵會確定“工作學期”工作單位外,還通過親戚朋友推薦或毛遂自薦的方式找到雇人單位。近兩年,學生在工作學期參加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和老師的科研項目,也為產學合作教育提供了新的舞台,項目導師對學生的綜合評定將作為學生工作學期的成績。

3.2產學合作教育的教學成果

經曆3個“工作學期”後,大學生對企業有了較深入的認識,便於理性擇業。學生大大縮短了適應性培訓時間,在就業競爭的起跑線上占得先機。很多學生的就業單位就是他們工作學期工作過的單位,企業也因此受益,供需雙贏。我係畢業生每年的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4結語

近年來,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產學合作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方麵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培養的學生越來越受社會歡迎。實踐表明,打好紮實的理論基礎,強化理論學習學期創新實踐環節,以多模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課外開展有利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工作學期以“職業人”的身份融入社會,從事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都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一種成功嚐試。

麵對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蓬勃發展及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我們深感任重而道遠。如何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辦好產學合作教育,培養出受社會歡迎的創新人才,有待於進一步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 汪泓. 高等學校應積極借力企業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N]. 中國教育報,2007-10-12(3).

[2] 曾華燊,楊燕,賈真. 大學計算機學科創新人才培養[J]. 計算機教育,2008(5):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