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產學合作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2 / 3)

計算機學科發展迅速,因此培養計劃必須體現學科的發展動態,使學生日後能快速跟蹤本學科的理論和技術發展。我們在培養計劃中設計了一些專業特色和專業選修課程,如數學建模技術、計算機應用新技術專題、虛擬現實技術等,這些課程與本學科的發展密切相關,為學生提供開拓視野的機會。

2.2實踐環節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實踐教學,因此培養計劃在學習學期增加了實驗課比重,構建了以課堂、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為載體,課內實驗、綜合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為形式的多元化、立體實踐教學體係。

我校十分重視對學生實驗技能的訓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計劃中有29門課程安排了課內實驗,達320學時。另有2門獨立實驗課程,具體內容如下:

(1) 第6學期安排了計算機硬件綜合實驗,為期2周,學生在學完數字邏輯和計算機組成與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動手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2) 在第7學期,我們在本專業3個不同方向分別開設計算機網絡綜合實驗、嵌入式係統綜合實驗和多媒體係統實驗,為期3周,與第8學期的畢業設計接軌。

這些實驗教學的每個實驗均有明確的要求,有相應的實驗指導書,有詳細的考核措施。每門課程的實驗內容相互銜接,構成一個整體,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利用專業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設計小的應用係統。具體安排如下:

(1) 麵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設計:第2學期,2周。

(2) 算法與數據結構課程設計:第4學期,2周。

(3) 數據庫原理課程設計:第5學期,2周。

通過落實培養計劃的各個實驗環節,學生在網站設計、高級語言編程、麵向對象編程、大型軟件的開發與維護、網絡與通信的編程、多媒體係統的設計、嵌入式係統的開發、網絡工程的設計與維護、網絡管理等方麵的實踐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另外,豐富的課外學習和各種專業團隊活動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了肥沃土壤。我們每年組織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上海市職業技能競賽、校內大學生創業大賽競賽、大學生網頁大賽等,學生取得了良好成績,也為後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還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局職業鑒定、微軟認證、CCNA等項目的培訓,並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USRTP)、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以全麵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從2008級開始,我校學生在第二課堂獲得成績和獎項均計入創新學分。

2.3多模式的教學方法是培養創新思維的保障

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影響很大,先進的教學方法要靠具有創新性的教師隊伍來實踐。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自主性、合作性、創造性,各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了多種教學方法。

(1) 啟發式教學模式。強調麵向問題理解與求解,首先提出探討問題,運用已知知識和經驗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實踐中深化對知識的掌握,在問題解決過程進行反思與評價,建構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係。這種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表現力。